第04版:文化

老树着“画”尽芳菲

□李俊杰 郑晓丹

胡中堂作品(资料图片)

也许你不会相信,从2013年70岁那年开始学画,到2020年78岁这年,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他由一名退休工人,从基础学起,一步一步在百花苑中辛勤耕耘,不仅加入省美术家协会成为画家,而且在全国、省级的美术展览中获得多项大奖,并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个人画集,在画坛上可谓“老来居上”而又“青春勃发”。他就是禹州市退休职工胡中堂。

一个暑热难耐的日子里,我们来到位于禹州市钧州大街的胡中堂家里,看望这位在画坛上颇有传奇色彩的老人。

老先生的家临街而建,四层小楼房,一层租给商户经营,二、三层居住和就餐。在四层的区域,老人建成了自己的画室,画室外面的阳台上,种植了30余盆花卉,或草青草绿,或花红花黄,把小阳台打扮得生机盎然。走进胡老先生不大的画室,就像迈进了一个艺术的展室:四壁挂满了他创作的各种画作,柜子里摆满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钧瓷和各种图书、资料。有条不紊、摆放有序、干净利落是这间屋子的特点。

胡中堂生于1944年,曾在电缆厂工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上学期间,除了正常的文化课外,他特别喜爱美术课,只用一支铅笔就照着书本上的画样将画画下来。一遍遍,一天天,时间久了,他仿摹啥像啥,当时的美术老师说:“你是一个美术天才!”

后来他到电缆厂上班,因聪明好学懂技术,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工作上颇得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可他心爱的美术事业随着青春的慢慢逝去而渐行渐远。

60岁那一年,他退休了。在家没事时,几位好友找他玩,其中大多是禹州的艺术人才,说得最多的当然是艺术或者绘画。距离他家最近的袁太安是个画家,他的画室是胡中堂常去的地方。胡中堂看袁太安画画,和他一起聊天儿,时间久了,萌发了要重操旧业、继续学绘画的想法。

2013年清华大学全国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班开始招考学员,胡中堂获悉后报了名。报名处的同志见他报名表上填的年龄是70岁,怕他到京学习身体受不了。他着急了,连续多天打电话说自己很爱画画,身体没有问题,并且专门坐车到清华大学报名处现场报名。工作人员见他如此执着,也当面了解了他的身体状况,就批准了他入学学习。

学习绘画的那一年,他整整70岁。他是当届年龄最大的学员,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学员突破这个年龄。

年纪大,记忆力差,听力差,基础知识差,脑子反应迟钝等,这些都给他学习绘画专业知识带来阻碍。可他有着河南人不畏困难的性格,强撑了起来,一遍听不懂就听两遍,一次写生作品不及格就画两次、三次……一些理论知识听不懂,他跑到比自己小二三十岁或可以称他为爷爷的年轻老师那里请教。一位70岁的老人,别说学习了,单独生活这一项,一般的老人也很难做到。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凭着这股劲儿,硬是赶上了同班几十名学员的成绩。实战时,他另辟蹊径地创作了两幅不落俗套的作品,令老师和学员们大吃一惊,让人不相信这是一位初学绘画、已经70岁老人的画作。可事实就是如此,他的成绩优异于其他几十名学员。

学成回到禹州的他,继续努力。他到书店把有关绘画理论和技巧的图书买了几十本,刻苦学习了几个月;随后又到禹州的山山水水去写生,画了上千张的素描图。为了观察生活、写生生活,他还在自家的小阳台上种植了几十种花卉,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地观察:春天,它们如何拔节生长;夏天,它们如何花朵缤纷;秋天,它们如何唱出“夕阳红”;冬天,它们又是如何蓄积力量。他观察之真、认识之细、了解之深令人敬佩。很快,他的画迈上了一个开拓创新的境界。

如果说学绘画不易的话,那么形成自己的风格更难。胡中堂在继承中国画传统的同时,没有拘泥于别人的经验,而是像拓荒者一样,在诸多画家耕耘的脚印中,开拓属于自己的那条道路。他常说,画画不大胆不行。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在自己擅长的花鸟画中,善于用夸张小写意的手法,独辟蹊径,将自然界的小鸟或花草树木描绘得栩栩如生、活泼可爱。

闲聊中,老先生说完一段话后来到画案前,铺开宣纸,现场为我们进行表演创作。他的姿态、手法、调色、用笔等都很认真也很专业。不大一会儿,一幅栩栩如生的牡丹图跃然纸上。牡丹惟妙惟肖,十分自然,不但色墨交融,而且浓淡相宜,各具韵味,让人仿佛目睹到国色天香的神韵风采,闻到了牡丹那沁人的馥香。

浏览他画室的几幅画作,幅幅各具特色和情趣。《荷趣》中,荷叶丰茂润泽,荷花娇艳清新,一只蜻蜓犹如雨后小憩振翅飞去,静中有动,充满生趣。《秋韵》中,一只螳螂沿着曲竹向上爬行,仿佛在寻找新的生活领域。在他的画作里,大自然生物是如此和谐。

短短的八九年时间,从不懂画到学绘画,又到创作画,并且能在全国、省级的大赛中获奖,是不易的。2016年、2017年,他创作的《景深莫忘归》《初秋》等作品,分获河南省新人新作金、银奖。另外,他的画作还在全国、省、市的展览、大赛中获得金奖3项、银奖4项,作品被许多藏家收藏。

老树着花尽芳菲,宣纸之上绽美丽。愿胡中堂用他不辍的笔描绘出更多更好的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