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预防接种,很多家长并不陌生。7月15日,许昌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郑惠平提醒,预防接种一定要按免疫程序进行,错过后要及时补种。
“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免疫程序,这是以抗体水平在人体内变化、疾病感染风险、临床试验和多年科学实践等为依据而制定,从而确定开始接种年龄和接种间隔时间的。如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脊灰疫苗等,至少要完成3剂接种才能使儿童身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郑惠平对记者说,如果孩子由于发热或过敏等原因错过了接种疫苗的时间,应当在症状消除、恢复健康后尽快去当地预防接种门诊或指定地点补种。
根据免疫程序,有的疫苗需要接种1剂,如卡介苗;有的疫苗需要接种2剂到4剂,如乙肝疫苗、甲肝疫苗、百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等。这是因为不同的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不一样,产生抗体持久性也不一样。为保证预防疾病的抗体水平和持久性,有些疫苗需要接种多个剂次。
此外,有些疫苗还需要加强免疫。基础免疫所获得的特异性抗体,有些不需要加强免疫;有些在体内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待体内抗体浓度降低时,需要再次接种,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使抗体维持在足以抵抗病原体的水平。
“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办理的预防接种证上都有需要接种疫苗的名称、接种时间等信息。同时,也可登录许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网站查询,或者到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预防接种单位咨询。”郑惠平提醒。
对于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我国实行属地化(现居住地)管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预防接种服务。如果有小于或等于6周岁的孩子迁入其他省份,可直接携带原居住地卫生部门颁发的预防接种证到现居住地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疫苗。如果之前未办理预防接种证或预防接种证遗失,可在现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补办。
如何辨别有资质的接种点和无资质的接种点呢?郑惠平表示,《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该规定指定的预防接种单位承担预防接种工作,其需要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等。家长如果对预防接种单位的资格有疑问,可以咨询当地的卫生部门或其指定部门,咨询方式为从相关部门的官方网站上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