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

扎根泥土唱新韵

——写在许昌市桑派豫剧研究中心(许昌桑派豫剧院)荣获 “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之际

惠民演出(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王增阳

渐入寒冬,气温骤降,但对于依旧奔波于全市基层农村的许昌市桑派豫剧研究中心(许昌桑派豫剧院)全体演职人员来说,心里热热的,干劲足足的。

就在不久前,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表彰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决定》,许昌市桑派豫剧研究中心(许昌桑派豫剧院)成为河南省入选的两家基层文艺院团先进集体之一。这是许昌市桑派豫剧研究中心(许昌桑派豫剧院)继2014年荣获“河南省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联合表彰后,再次为许昌争得的荣誉。

情系百姓为人民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和东城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支持下,许昌市桑派豫剧研究中心(许昌桑派豫剧院)挂牌成立,桑派艺术有了专门的发展平台。

作为长期以来活跃于基层、为广大农民朋友不断带去精品之作的许昌市桑派豫剧研究中心,10余年来,不管是曾经名为许昌万里豫剧院,还是现在又名许昌桑派豫剧院,演职人员在院长常俊丽的带领下,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戏剧演出,带给热爱戏曲的乡村百姓。

“这些年我们豫剧院在传承弘扬经典剧目的基础上,连续推出了多部叫得响、传得开的现代戏。《七品青莲》《中原警事》《燕振昌》《撼天情》这4部大戏,在著名剧作家齐飞老师和全体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七品青莲》和《燕振昌》被河南省纪委、河南省委组织部、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等联合发文要求在全省巡演,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燕振昌》《撼天情》两部戏先后进京演出,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内的数十家媒体进行报道,许昌戏曲再度轰动京城。

常俊丽说,能够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该院一直以来坚持深入基层,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丰富艺术创作。

抱着时刻服务人民的宗旨,坚持服务农民、服务基层,近年来,许昌桑派豫剧院每年演出400余场,其中惠民演出320余场,足迹遍布许昌城乡各地。

“长期在基层演出,全院演职人员都锻炼出了过硬的素质。上山下乡,有条件要演,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演,刮风挡不住,下雪也要演。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尽量克服,保证演出质量不缩水,演出效果不打折。让人欣慰的是,每到一处,观众们对我们的演出都很支持,演至精彩之处,掌声喝彩声不断,给了我们充足的信心和鼓舞。”常俊丽说。

在东城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支持下,许昌桑派豫剧院将惠民演出与东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相结合,深入该区的每一个社区演出,全年演出200余场,为该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我们还持续开展公益演出进学校、进敬老院等活动,不管舞台大小,我们都会将精彩的戏曲作品带给老百姓。”常俊丽说。

出人出戏出精品

“出人、出戏、出精品,这是许昌桑派豫剧院一直以来的办院宗旨。”常俊丽说,许昌桑派豫剧院的发展,靠的就是出好戏、出精品。能够得到百姓认可并不断取得各项荣誉,靠的是什么?在常俊丽看来,靠的是作品与时代同步、艺术与人民同心。

近年来,常俊丽带领该院排演了《七品青莲》《中原警事》《燕振昌》《撼天情》等现代戏。这些戏的主人公不管是县委书记、公安局局长,还是基层党支部书记、普通百姓,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现代豫剧《七品青莲》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强烈反响。2009年,在赴省汇报演出大获成功之后,《七品青莲》又在第四届黄河戏剧节上荣获金奖。2012年,该院排演的大型现代豫剧《中原警事》,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先后获得全国公安系统“金盾文化工程”优秀作品“金盾艺术奖”和第五届黄河戏剧节特别奖。

2015年,著名剧作家齐飞根据长葛市坡胡镇水磨河村党委原书记燕振昌的先进事迹,多次采风,几易其稿,完成剧本《燕振昌》。该院全体人员全身心投入到豫剧《燕振昌》的排演中,作品一经推出就引发强烈反响。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将正确的宣传方向放在首位,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将戏曲艺术与老百姓关注的题材结合起来,演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唱老百姓关注的时代人物。”常俊丽说,近年来,许昌桑派豫剧院排演的《七品青莲》《燕振昌》《撼天情》3部戏曲作品接连获得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这在全国基层院团中是少有的。

优秀的文艺作品能体现一个时代的特质,反映一个时代人民的生活和奋斗,弘扬时代正能量。为时代而歌,为人民而唱。在常俊丽的带领下,许昌桑派豫剧院推出了一部又一部贴近时代的戏曲精品。

传承技艺唱新韵

在常俊丽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传承桑派艺术。桑振君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是桑派豫剧艺术的创始人,也是从许昌走出来的艺术大师。“桑振君先生是我的恩师,是我戏曲演唱之路上的指路明灯。”常俊丽说。

2008年,桑派豫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派艺术创造了“偷、闪、滑、抢”等声腔技巧,强调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秉承“以字代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理念,打破传统的板式结构,重新进行整合和构架,并吸收各派戏曲艺术的有益成分,使人物形象“一人一貌”,从而加大了豫剧声腔艺术的表现力度,提升了豫剧声腔艺术的品位,被称为“豫剧一绝”。

作为桑振君大师的关门弟子,以许昌市桑派豫剧研究中心为阵地,常俊丽致力于桑派艺术的传承和弘扬。通过面向全国招考,大量优秀的艺术人才来到许昌市桑派豫剧研究中心工作,其中不乏中央戏剧学院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们有使命、有责任去反映时代,讴歌祖国、讴歌党、讴歌人民和英雄楷模,把身边的楷模通过文艺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演英雄、学英雄,在扮演不同角色的时候,我也学到了很多。深入生活去了解这个时代,我们会发现,在时代的发展中有无数的先进人物,值得我们去歌颂。我也有责任去打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作品,无愧于这个时代和人民。”常俊丽说。

戏曲艺术必须创新发展,贴近人民生活,以鲜活的舞台人物来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这是常俊丽最深切的体会。“没有继承,戏曲艺术就失去了根基;没有创新,戏曲艺术就失去了活力与生机。”常俊丽说。

扎根泥土唱新韵,对于常俊丽和她引领的许昌桑派豫剧院来说,提升艺术水准和服务质量,是不断坚持的准则。紧随时代,扎根基层,打造精品,服务人民,弘扬经典,传承桑派,许昌桑派豫剧院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的脚步,持续不停,越走越远,也为“戏曲之乡”许昌再创戏曲新辉煌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