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

底气·地气· 美气·喜气

——电影剧本《和事佬》 创作感悟

□范鸿仪

我的首部电影剧本《和事佬》有幸获得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主办的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大型剧本奖。写作是个苦乐参半的差事。要写出有一定力度的作品,需要具备一定的自信底气,选择接地气的素材,把握好美气的节奏,凸显出喜气的情趣。

写作,要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发现和提取精华。长期生活的环境会为作者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学会从生活中选择素材,就很容易找出写作成功的抓手。《和事佬》是部中原乡村轻喜剧,剧本写作灵感来自我曾任教的乡镇中学。学校要设立治安室,校长想到幽默风趣的葛根生老师,认为他是负责治安的合适人选,就把治安室的牌子挂到了葛老师住室门口。于是老师们调侃葛老师:“公安局在此,局长在此,谁敢胡来?”校长也是幽默风趣,每次开会点名,总是问:“老局长来了吗?”葛老师也是一本正经地答:“到!”从此“老局长”成了葛老师的“大名”。联想到我那身高马大胆子正的爷爷曾是方圆十里八村有名的好打抱不平者,而村里有位退休干部回家乡后乐为学校、乡邻们排忧解难,许多事都在他嬉笑怒骂中解决,人们对他多有“和事佬”的笑谈。苏桥,由于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后裔在此居住而得名,戏曲电影《人欢马叫》《龙马精神》和电视剧《颍河故事》主人公原型来自苏桥……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有了写作《和事佬》的自信和选择好素材的喜悦。

写作,要有明确的主题素材积累和围绕主题创作的兴致。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可通过剧本表现的主题很多,但要首先明确写作主题是什么,从何处切入最好。一天下午我骑车回老家路过一个村子,远处广播里正播放着著名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豫剧唱段。我想,中原剧,就得用中原话、中原腔。即将写的这部剧本,主题音乐一定要以地方豫剧音乐为主,得有典型“豫味”体现。我要写作的是小人物处理琐事的剧本,但小人物、小事件,有推动社会稳定、助推社会大和谐的大作用。用哪个名家的唱腔作为主调?我突然想起,前段时间听一老者哼唱的《南阳关》,高低音域过渡错落自然,听起来很舒服。我问他是学唱谁的戏,他说是唐派艺术家唐喜成的“二本腔”。于是,我也仿起“二本腔”,索性坐在路边拿出随身携带的纸笔,边写边哼唱出农村大实话版的主题歌来:“谁家的灶火不冒烟?谁的指头是一般齐?鸡毛蒜皮一句话,邻里间吵闹搁不住哩。抬头不见低头见,门口不走还走三遭里。有事咱都得有担待,怼架那更不应该哩。干啥事要是顺心顺气,高山咱也能搬回来哩。不信你也来试一试,和为贵解决任何问题。”这《人和气顺事更顺》主题词曲的自然流出,为确定主人公的故事打下了基础。剧本主要写了改革开放春风吹进农村不久,从煤矿退休的和顺回到家乡后当起学生的义务辅导员、乡邻难缠琐事的义务调解员,为农村新风尚鼓与呼的趣味故事。

写作,要以弘扬正能量为目的,“趣味性” 地选材取景。喜剧题材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容易激发人们的快乐情绪。有笑料的题材很多,但以搞笑为目的、以粗俗的情节为噱头,不能也不应该成为社会传播的“经典”。那些写作时自己发笑,既能让人们看后笑中有泪,日后再次品味还不时发笑,让大家有所感悟甚至不断深思的情节更好。比如,《和事佬》中“红薯油锤”一段,就是我爷爷当年调解两村纠纷时的翻版。和顺没吃早饭到田间帮助亲戚收红薯。快中午时一辆四轮小拖儿快速开来,原来车主所在的村和邻村村民因多年存在地边纠纷矛盾扩大,两村人正在湾刘桥两头准备打架,村里干部劝说无效急忙开车找和顺去“灭火”。和顺二话不说,从地头拾起几块带秧子的红薯放在车上。和顺本来是想在车上借生红薯充充饥,突然想起如果双方真打起来,自己手里没家伙怎么办?他忙把红薯秧子编起来,脱下自己的袜子,分别套在红薯上。车到桥头,看双方剑拔弩张的势头,和顺忙跳下车,双手提出两串红薯大声说:“老少爷们儿,今儿我是来说事哩。我当年的飞锤功好久没练过啦,我这油锤悠住谁,不要怪它不长眼。”两村的群众都知道和顺是有名的“和事佬”,当过兵不怕死,再难缠的事没有他摆不平的。桥两头各村的刺儿头们见此,火气有点儿泄了。等派出所警车来到,和顺大声叫道:“都还不赶紧走?非抓住几个丢号里喝几天稀饭才中?”桥两头群众慢慢散去,饿得饥肠辘辘的和顺蹲在地上,赶紧拿出袜子里一块大红薯啃了起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剧本处理,能让人笑后感慨主人公处理农村、农民问题的灵活和机智。

我的新闻宣传、剧本创作等成绩颇丰。为何有如此收获?我想,多些创意思维和对社会发展的及时了解,加上动手前的统筹谋划,下笔时就能随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