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

一只“小鸟”的时空穿梭

□本报记者 王增阳

一个材质为鹿角的微型鸟雕,穿越13500年的历史,为我们带来了远古的讯息,也将中国艺术中鸟类的表现提前了8000多年。

这个微型鸟雕出自何处?出自位于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的“许昌人”遗址。 不久前,美国考古学会评选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灵井“许昌人”遗址发现的微型鸟雕入选。

沿许昌厚重历史往前回溯,10余万年前,中国现代人类起源中的重要一环——“许昌人”就生活于此。从灵井“许昌人”遗址中出土的众多古人类化石、头骨、石器、牙针等,为后人展示着祖先们远古的生存状态。

作为已连续出版70余年、由美国考古学会主办的双月刊考古杂志,《Archaeology》自2006年开始,在每年12月评选出该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2006年以来,中国境内先后有6个考古发现入选。该杂志这样描述这个微型鸟雕:在灵井“许昌人”遗址出土的微型鸟雕距今13500年,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塑,将中国艺术中鸟类的表现提前了8000多年。这是继2007年、2008年出土距今12.5万年至10.5万年的“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和大量精美细石器之后,又一个重大考古发现。

该微型鸟雕长2.1厘米、高1.2厘米、厚0.6厘米,保存十分完整,呈灰褐色,表面光滑,局部有清晰的雕刻痕迹,已经成为化石,有很强的吸水性。它以均匀烧烤过的鹿角为材料,用细石器精雕细琢而成,艺术高超、手法精湛、线条流畅、形态完美,静中富有动感。其中,翅膀部位雕刻的线条寓意羽毛,非常细致,栩栩如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负责人、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认为,这是一个有关远古人类技术、思维和审美追求的重大考古发现。高星说,微型鸟雕小巧玲珑、造型生动,反映了古人类精湛的雕刻技术和对自然形象的细致观察、创作能力。测定、确认其存在年代,对研究当时人类的技术水平、审美和意念表达能力,以及区域间人类群体的迁徙与交流等十分重要。

灵井“许昌人”遗址考古队领队李占扬说,微型鸟雕底部前、后两端刻有对称的凹槽,形成很平的底座,使其能平稳站立在平面上,且可以转动。这说明当时人类已熟练掌握重心平衡原理。

近年来,灵井“许昌人”遗址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震惊世人。灵井“许昌人”遗址位于建安区(原许昌县)灵井镇西侧,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灵井“许昌人”旧石器遗址发现于1965年,2005年首次考古发掘。2007年年底发掘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断块,经拼贴复原后形成几乎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为我国古人类进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成为继北京猿人之后我国古人类研究的又一重大发现,后被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命名为“许昌人”,年代为距今12.5万年至10.5万年。

2008年,灵井“许昌人”旧石器遗址考古发现被评为“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灵井“许昌人”旧石器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许昌人2号头骨”发掘出土再次震惊世人。2015年5月,灵井“许昌人”遗址又有重大发现,首次发现两块古人类肢骨化石。2017年3月,灵井“许昌人”研究成果《中国许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类头骨研究》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灵井“许昌人”遗址成为1949年以来我国境内发现古人类化石最多的遗址,共发现了45件距今12.5万年至10.5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分属5个不同的人类个体;除了古人类头骨外,还出土了石器和牛、马、鹿、犀牛等动物骨骼化石约3万件,其中包含大量古人类行为信息。从出土的石器判断,在该遗址活动的古人类并未受到外来猿人活动的影响。

灵井“许昌人”遗址是中国首次发掘的以泉水为中心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也是世界上较为重要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之一。为了有效保护、展示灵井“许昌人”遗址主要遗物出土点,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2017年被列入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名录,是我市着力打造的重大文化工程。我市文物部门积极谋划了灵井“许昌人”遗址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将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纳入《许昌市2015~2030年城市总体规划》,致力于建设以遗址保护为基础、以考古研究为引领、以文化惠民为目标、以探索人类起源为着力点的古人类和古文化研究中心,进一步提高“许昌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