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许昌

误将多动症当成活泼好动,导致孩子错过治疗时机,母亲追悔莫及。专家提醒——

孩子不分场合乱动 可能患了多动症

关海艳:许昌市建安医院心境障碍一科副主任,许昌市心理协会委员,曾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修学习。她从事精神卫生工作14年,擅长躁狂症、抑郁症、焦虑、精神分裂症等的诊治,对儿童青少年厌学、自残、多动、抽动、对立违抗、网络成瘾及心理疾病预防和诊治有丰富经验。

□本报记者 马晓非 文/图

“孩子的病发展到这种程度,我们作为家长要负很大责任。要是8年前我听了您的话,及时让孩子接受治疗,事情可能就不会这样了。”不久前,在许昌市建安医院诊室内,张女士擦着泪,懊悔地对该院心境障碍一科副主任关海艳说。

张女士的儿子小李今年16岁,平常很容易发怒、闹情绪,还经常与家人打架,几年前就不上学了。经过详细问诊和检查,关海艳发现,小李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与8年前就诊断出来的多动症有密切关系。

在张女士的印象中,小时候的小李“聪明、活泼”,2岁就可以背诵好多首诗,经常会磕磕碰碰。上幼儿园后,小李好动、坐不住,常常在上课时离开自己的位置,喜欢在老师讲课时插话,经常与小朋友发生冲突,不能听从老师的指挥。对此,张女士并没有在意,而是认为“男孩子嘛,小时候都好动”。

上小学之后,小李的问题依然存在,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坐在座位上坚持不到5分钟,一会儿玩铅笔、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拽女生的辫子,甚至离开座位到处乱跑。在老师的建议下,小李8岁那年,张女士带着他来到许昌市建安医院,找到了关海艳。

通过评估,关海艳为小李诊断为混合型多动症,建议进行药物治疗。但张女士不认可,而且非常排斥让孩子服药。一晃8年过去了,原来“聪明、活泼”的小李因学习成绩差、与同学关系紧张、对立违抗而辍学,情绪越来越不好,与家人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这些,与小李父母对多动症的认识不足和不重视有很大关系。

“孩子患多动症之后,长期处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状态,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学习困扰、人际关系紧张、自卑、烦躁、易怒等情绪问题,进而发展为吸烟、酗酒、赌博、打架斗殴等行为问题。”关海艳对记者说,“患多动症的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是因病而不是故意的,如果家长和周围人对此不理解,一味责备孩子不听话,孩子就会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逐渐产生和加重逆反、对抗心理,使病情更加严重。”

那么,究竟该如何区分正常的活泼好动和多动症呢?关海艳表示,多动症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不分场合的多动、冲动,并伴有认知损害、学习困难等。不过,多动症患儿的智力是正常或接近正常的。

研究发现,1岁儿童的主动注意力持续时间为15秒,2到3岁儿童为10到12分钟,5到7岁儿童为15分钟,7到10岁儿童为20分钟,10到12岁儿童为25分钟,12岁以上儿童为30分钟。如果相应年龄段的孩子,主动注意力持续时间与相对应的时间不相符,可能患了多动症。不分场合主要表现为在课堂、电影院等比较安静的场所依然存在活动增多、情绪冲动、难以控制等。

“以上症状如果持续6个月还未缓解,应及时带孩子就诊。”关海艳对记者说,“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注意力分为主动注意力和被动注意力,学习、看书、写作业等属于主动注意力,看电视、玩手机等属于被动注意力。多动症患儿虽然主动注意力不能持续很长时间,但被动注意力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多动症发病率高,但就诊率比较低。其实,多动症是可以治疗的。许昌市建安医院综合采用药物、认知、家庭治疗,以及行为矫正、感统训练等多种方式治疗多动症,并通过开展家长课堂,多管齐下,在多动症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