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晓非 文/图
颅内动脉瘤被称为大脑内的“不定时炸弹”,颅内动脉瘤手术也因难度大被称为脑出血手术的“塔尖”。临床上常见的颅内动脉瘤一般像玉米粒那么大,而不久前,许昌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成功为一名颅内动脉瘤如鹌鹑蛋大的患者实施了手术,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用‘惊心动魄’来形容这次抢救过程一点儿也不为过,我现在回忆起来依然有一种紧张感。”12月8日,许昌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主治医师霍晓锋对记者说,“手术过程中像排雷一样,真的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半年前,64岁的林先生在检查中发现颅内长有动脉瘤。由于手术风险较大,林先生一直犹豫不决,没有下定决心接受手术。
12月6日,林先生突发意识障碍,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脑出血。当时,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一侧瞳孔散大,抢救成功的概率很小。因此,医生建议患者家属放弃治疗。
患者家属不甘心,突然想起曾给林先生看过病的霍晓锋,就急忙给霍晓锋打了电话。得知患者家属的意愿后,霍晓锋决定放手一搏。他建议当地医生先锥颅,进行血肿腔置管,以增加转运的安全性,然后迅速将患者转往许昌市人民医院。挂断电话后,霍晓锋立即组织医护人员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
一个半小时后,患者被送达许昌市人民医院。该院立即开通“绿色通道”,争分夺秒地对患者实施手术,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
“这例手术的难度是极大的。首先,动脉瘤非常大,且位置较深,形状不规则。其次,动脉瘤与正常血管连接处的瘤颈比较宽,不容易实施夹闭。再次,患者血管硬化严重,不容易阻断血流,血管破裂风险较大。最后,破裂而出的血液进入脑室,形成血肿,对大脑产生了损害。”许昌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主任柴清喜对记者说。
柴清喜和霍晓锋带领医护人员,为林先生实施了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左侧脑室置管引流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等。9个小时的手术进行得很顺利,手术结束时已经将近第二天凌晨1时。术后大约7个小时,患者神志逐渐清醒。
“如此巨大的动脉瘤是非常少见的,我以前在北京、上海进修时遇到过4名这样的患者,在许昌还是第一次遇到。”霍晓锋告诉记者。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是神经外科前沿技术,极大地考验着一名医生的技术水平、临床经验和应变能力等。
许昌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自2015年开始采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目前已成功实施50例左右,以精湛的技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