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家宝
志愿服务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弘扬社会正气、传递社会温暖的美好行动。如今在我市,成千上万名志愿者组成一个庞大群体,带动和影响着广大群众向善向美、友爱互助,他们的行动使整个莲城如沐春风,处处散发着爱的气息。
近年来,在建设文明之城、志愿之城的过程中,我市不断探索志愿服务新机制,打造志愿服务新品牌,培育志愿服务新亮点。从助力脱贫攻坚到关爱未成年人,从弘扬传统文化到体现城市温情……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内容丰富、亮点纷呈。一群群志愿者活跃在街头,让志愿新风漾莲城,让城市因奉献而更加美丽。
亮点一:
围绕中心工作,助力脱贫攻坚
在关爱贫困群众、助力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志愿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们在禹州方山,带着‘红色’走向你!”“美味营养的蜂蜜,你确定不来尝尝吗?”……打开许昌学院文史与传媒学院红色小课堂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的抖音号,记者看到,大学生志愿者们不惧酷暑、不畏严寒到各乡镇走访调研,为当地滞销的农产品进行网络“带货”。
红色小课堂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队长谭时扬告诉记者,该服务队成立于2018年5月,秉承视频“带货”、助农扶贫的宗旨,将服务内容与队员所学专业相结合,帮助服务对象宣传农产品和文化旅游等,推动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目前,该服务队已帮助建安区袁庄村、禹州市方山镇、江西省宜春市等地拍摄扶贫视频35期,网络点击量累计突破150万。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平台传播范围广、流量大、速度快,适合解决农产品销售和红色文化宣传渠道单一等现实问题。在我们的帮助下,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上富镇蜂蜜销量同比增长8%,禹州市方山镇‘八大碗’销量同比增长12%。我们将继续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锤炼自己,在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贡献自己的青春汗水。”谭时扬说。
与红色小课堂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一样,两年前,当了解到许昌部分乡村的农产品面临滞销的情况时,百家茶话助农小站的志愿者们通过文旅助农、文艺助农、电商助农等形式,尽己所能帮助贫困户、扶贫基地和滞销户。
“文旅助农就是我们把农产品及景点连接起来,将文化植入乡村休闲旅游,打造成精品旅游线路,使农户增收;文艺助农就是邀请来自社会各界的艺术家和文艺团体,到曹魏古城参加农产品艺术品鉴会,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活动,提升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电商助农就是我们通过抖音、今日头条、快手等平台,把相关的农产品内容制作成小视频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使农产品走出许昌。”百家茶话助农小站相关负责人赵婷介绍说。
两年来,百家茶话助农小站的志愿者们放弃休息时间,不要报酬,不顾酷暑严寒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解决难题。举办农产品品鉴活动50场,宣传农产品128种,设计文创产品3个、乡村休闲旅游线路10条……2020年,百家茶话助农小站的志愿者们帮助农户销售产品达132.8万元。
“当看到农民群众的一张张笑脸时,我们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接下来,百家茶话助农小站将继续秉承‘做实事,办真事’的态度,在助农的道路上走得更久、更远。”赵婷说。
亮点二:
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作为三国文化之都,许昌有很多人文景点。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和感知我市的文化历史,这就是‘童游三国’志愿服务项目设立的初衷。在前不久举行的许昌市第二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决赛上,我们的项目荣获金奖。”12月21日,许昌草之根社工中心“童游三国”公益项目的负责人行莉萍对记者说。
行莉萍告诉记者,开展“童游三国”项目的宗旨是,组织6—12岁儿童及其父母共同参与“童游”活动和志愿服务,让孩子、家长在游学过程中长知识、练口才,了解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而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乐当许昌历史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经过近两年的发展,该项目为98个家庭创造了亲子共学的活动平台。
“作为土生土长的许昌人,虽然到过春秋楼景区多次,但从来没有像‘童游三国’那样,让我们收获满满。这个项目给了我们一个非常优质的亲子游学平台。”曾带孩子参加过该项目的市民张丽敏说。
在魏都区,“文化魏都”公益剧场解决了群众看戏难、进剧场贵的问题,为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开设了一个窗口。“文化魏都”公益剧场自2018年创办以来,坚持观看“零门槛”,群众只需通过魏都区文化馆微信公众号预约,就能免费进场看演出。同时,魏都区积极推动公益演出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活动,并为民间艺人设置固定板块用于风采展示,不仅进一步拓宽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也打造了“家门口”的剧场。
截至目前,“文化魏都”公益剧场累计演出200场,进基层演出100余场,直接惠及群众10多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魏都区广大文化志愿者也把公益剧场当作提升自己、服务群众的重要实践平台。
在襄城县,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书法创作的方法和技巧,襄城县关爱贫困老人志愿者协会联合襄城县书法家协会定期举办45分钟书法课堂进校园活动,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书法传承交流,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和书法水平。
在建安区,“星星之火,艺暖乡童”——关爱乡村未成年人公益项目的志愿者自2017年5月以来,每周深入乡村小学进行戏曲、舞蹈等艺术教学。丰富的艺术教育手段和内容让艺术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扎根生长,助推了艺术教育的城乡均衡化发展。
这些广泛开展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了群众文化艺术素质,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同时更好地发挥了文化惠民、文风润民、以文化人的作用。
亮点三:
细致暖心关怀,体现城市温度
志愿服务,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志愿的力量,让生命的乐章生生不息。志愿者们提供的细致暖心的关怀,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
炎炎夏日,许昌街头的交警、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农民工等城市各行业劳动者,头顶烈日,挥汗如雨。由于高温,体力消耗非常大,容易导致中暑、脱水等症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用“辛苦指数”换来我们的“幸福指数”。一瓶瓶凉凉的饮用水,给户外工作者带去了丝丝清凉。
许昌雷锋爱心社团“爱心冰柜”项目组负责人卢浩告诉记者,“爱心冰柜”项目主要免费向环卫工、外卖小哥、快递员、交警、出租车司机、外地瓜农提供饮用水服务,得到了热心市民的支持。爱心市民无私奉献,爱心商家热情管理,使得“爱心冰柜”项目正常运行,并成为我市一个彰显爱心的文明窗口。今年以来,全市20个“爱心冰柜”已送出4万余瓶饮用水。明年夏天,该社团将继续开展“爱心冰柜”项目,并在市区增加“爱心冰柜”的数量。
每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我们总会在现场看到一群特殊的人,他们也许没有特别先进的设备,却带着一颗真诚的心、专业的救援技能去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许昌市应急救援协会便是这样一支暖心的队伍。
今年以来,许昌市应急救援协会接到群众求助电话出动116次,接官方转来救援电话出动20次,配合社区工作出动21次,主要开展了疫情防控期间卡点值守、防疫消杀、水域救援、防溺水安全培训等工作。在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战役中,该协会接到群众求助和相关部门安排,对448个小区、543所学校进行了防疫消杀。
“孩子刚入院时不会表达,不与人交流,更不和小朋友一起玩耍。通过康复治疗,现在孩子已经可以模仿动作、听简单指令,也学会了简单的称呼,他目前的表现真的给我很大的惊喜!”12月18日,提起许昌市立医院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对自己孩子的治疗和帮助,一位自闭症儿童的母亲喜极而泣。
建立于2016年7月的许昌市立医院无陪护志愿服务病房,以解决贫困残疾家庭无力照看残障儿童的实际生活难题为核心,全程由医护人员组成的志愿团队看护患儿,负责患儿康复治疗及日常生活护理,帮助残疾儿童及时接受康复训练,争取最佳康复治疗时机,目前已帮扶残障儿童百余名。
……
从一个人到一座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莲城最温暖的城市名片。今后,我市将坚持把文明理念渗透每个市民的自觉行动,让志愿者团队播撒的爱心汇聚成河,滋润莲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