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廷合
12月20日,吃完饭,洗过碗,一看表已近8时,魏都区北大街道办事处西湖社区腾飞市政家属院居民车慧敏赶紧收拾利索,直奔家附近的许昌体育场。
进大门,空旷的场地上已有了两排整齐的队伍,不少早到的居民正在做“甩手操”,健步走前的热身活动已经开始了。对于车慧敏来说,只要天气允许,每天和大家一起绕着场地走几圈,成了令她期待的必修课。
“健步走活动有专业老师领着,保证了锻炼的科学高效,更重要的是,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心情也更好了。”车慧敏说,“走出了健康,走出了快乐。现在,我们的队伍是越来越长了。”
“两年前服务队刚成立时,只有24个人。”许昌365健步走志愿服务队负责人李德民说,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目前该服务队已拥有安全员、教练等200多名志愿者,在市区共成立了10个中队,每天带领2500余名市民一起开展健步走健身活动。
同365健步走志愿服务项目一样,在许昌市第二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现场,这样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项目比比皆是。12月8日,许昌市第二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决赛圆满落幕,在82个优质志愿服务项目的“华山论剑”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志愿服务项目,推动志愿服务精细化、专业化发展的路径越发清晰。
爱心涌动
一次覆盖全域的交流盛会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外表,还有“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城市爱心带来的温暖。
作为展现一座城市文明风尚的标志,志愿服务是人们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近年来,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深入推进,我市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全市共建成志愿者团队4814个,注册志愿者达到55.67万名,初步形成了“组织体系网络化、服务内容多元化、活动开展常态化”的良好格局,志愿服务呈现出遍地开花结硕果的态势,为我市夺得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提供了有力支撑。
“许昌志愿服务工作起步较早,成效明显,志愿服务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 许昌市志愿服务中心主任李晓钟介绍,在2018年举办首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基础上,我市于今年11月启动第二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就是希望以大赛为契机,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制度化、常态化,让志愿的阳光遍洒莲城,让温暖的爱意源源不绝。
“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项目质量,第二届大赛与第一届大赛相比都有了明显提升。”李晓钟说,本届大赛共有82个志愿服务项目参与角逐,从数量上看,比第一届37个项目大大增加;同时,本届参赛项目涉及脱贫攻坚、环境保护、应急救援与抗击疫情等11个不同类型,志愿服务项目的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体现出群众所需、特色鲜明、效果持久的文明风采。
一场大赛,芬芳满城。据了解,志愿服务项目经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申报之后,各县(市、区)和市直各单位纷纷组织举办本级赛事,在初赛舞台上展示各自志愿服务取得的成效,实现了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全域覆盖。
最终,全市38个志愿服务项目突出重围,闯进决赛。“此次比赛,精品项目的大量涌现是我市志愿服务工作的一个缩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刘少林说,“项目选拔的过程,就是一次交流展示的过程。在覆盖全域的志愿服务项目风采展示中,本次大赛是全市志愿者面向公众的一次真诚分享、一场生动汇报,展示了许昌志愿服务工作取得的累累硕果。”
项目引领
一场精彩绝伦的服务比拼
“以前总觉得志愿服务就是做好事,通过这几年的项目化运作,我才一步步体会到志愿服务的使命和责任,必须持续性地给服务对象提供实质性的帮助。”王蓓蓓是许昌草之根社工中心的负责人,在许昌市第二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决赛上,由该团队推出的“童游三国”公益项目荣获金奖。
志愿服务,如何与时俱进、久久为功?项目化运作,成了越来越多优秀团队的共识。“可以说,志愿服务的优质,离不开领导者、专业团队、运作路径,背后需要借鉴管理学的思路,加强对团队的精细化管理、设定组织目标和特定服务人群,从过去一头热的‘大而全’渐渐走向有标准、有目标的‘精而专’。”李晓钟说。
本届大赛期间,高质量志愿服务项目的同台展示让人赏心悦目,38个决赛项目的现场比拼更让人如沐春风。
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志愿服务项目品牌,许昌学院的“红色小课堂”项目从2018年5月至今,以助农帮销和宣传文化旅游为主要方向,由一群大学生志愿者为贫困乡镇、扶贫产业和贫困农户拍摄创意小视频,并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播放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该项目负责人张姗姗说:“我们通过将脱贫攻坚与新媒体相结合,将服务内容与队员所学专业相结合,帮助服务对象宣传农产品和文化旅游等,不仅顺应了扶贫带货和红色旅游的时代需求,也有力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担当。”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的“筑梦彩虹支教扶贫,实践育人青春献爱”项目,鄢陵县的“开展为老服务,共享美丽人生”项目,建安区的“星星之火,艺暖乡童”项目,市应急救援协会的“‘援’来为你”项目……在决赛现场,从助力脱贫攻坚到关爱未成年人,从心理援助到邻里守望,参赛选手通过项目路演、评委答辩等环节,对项目进行了全方位展示,生动展现了新时代许昌志愿者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精神风貌。全场观众和评委、嘉宾一次次为项目的爱心感动、为项目的成功微笑、为项目的成果鼓掌,场面热烈而温暖。
“可以说,这些项目都是在自己服务的‘一亩三分地’里‘精耕细作’,不断深化探索志愿服务的新模式、新载体,为更多需要关爱的特殊群体送去温暖。”李晓钟表示,通过项目带动,志愿服务对象更加精准,志愿服务分工更加明确,也让群众更广泛参与、更直接受益。
专业赋能
一段提质增效的升级之路
“你们的团队由哪些类别的志愿者组成?”“在项目具体运行过程中,如何确保精准输送服务?”“这个项目开展时间不算长,如何体现服务的专业性?”……决赛中,当现场路演结束后,在评委答辩环节,评委的提问让不少参赛选手陷入了沉思。
“虽然评委针对每个项目提的问题不一样,但核心都是如何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对于参赛的我们来说,这些问题直指项目发展‘痛点’;面对评委点评,我们有了一次难得的自我提升的好机会。”许昌市立医院无陪护志愿服务病房项目负责人刘晓静介绍,该项目以解决贫困残疾家庭无力照看残障儿童的实际生活难题为核心,将符合条件的特殊儿童由专车接至无陪护志愿服务病房,在没有监护人陪护的前提下,由志愿者负责残疾儿童康复治疗及日常生活照料。“如何帮助更多残疾儿童及时接受康复训练?可以说,评委点评也为我们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刘晓静说。
“我们希望通过参加比赛,激发更多人的拥军热情。”当日,在家人和队友的陪伴下,老妈妈拥军服务队队员、今年86岁的袁雪云也来到了决赛现场,“从最初缝补衣服等简单慰问,到后来以文艺活动、谈心交流等方式送上家庭式温暖,对于我们而言,正是来自项目化倒逼的动力,督促着团队一步步在与时俱进中精益求精。”
一个好的品牌就是一面旗帜,对于鼓励人们参与志愿服务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作为评委之一,省知名公益人物张楠拥有15年志愿服务经验,他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在大赛现场,许昌志愿服务品牌群星璀璨,许昌市委、市政府也对大赛获奖项目给予了真金白银的奖励,这不仅体现了许昌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视与关心,也充分彰显了许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厚度与温度。”
老百姓需要什么,志愿者就提供什么,这是“项目化运作”志愿服务的最大优点。“下一步,我市还将加大对优秀项目的孵化培育、投资支持和培训提升工作力度,支持优秀项目扩大实施范围和受益面,推动全市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实现可持续良性发展。”李晓钟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许昌,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项目不断延伸,服务特色更加明显,随处都能感受到志愿新风徐徐吹来。我们相信,在火热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更具品质的志愿服务,也必将推动城市文明达到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