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新闻

“花王”夜半话丰年

本报记者 孔刚领 通讯员 古国凡 赵柯炎

12月25日晚,繁星满天,路灯明亮。襄城县范湖乡大陈村陈瑞峰家大门前,一帮村民在一亩田地种药材专业合作社前东张西望,等待着“花王”陈瑞峰。

陈瑞峰驾驶着一辆白色小轿车停靠在了家门口:“乡亲们,天这么冷,让你们久等了。对不起,快进屋。”

陈瑞峰进屋后,快速打开取暖空调、烧上开水,拿出自己种的黄蜀葵花熟练泡上:“快喝茶,暖和暖和,尝尝味道。”室外零下5摄氏度左右,寒风阵阵,室内温暖如春。“花王”边沏茶边说:“今儿,临颍县大郭乡菜王村农民王跃杰想种植黄蜀葵花,请我到那里看看……”

话音刚落,54岁的陈广平凑到陈瑞峰跟前:“老弟,我也想跟着你种点儿药材!”“你不是在外打工吗?”“我弟永召打电话硬是让我回来跟着你干,俺都想好了。”“中,跟着我只赚不赔。”陈瑞峰爽朗地回答。

原来,3年前在郑州工作的共产党员陈瑞峰,企业改制后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受朋友的启发,与江苏、江西、安徽等多家中药材公司签订订单,先后流转本村600亩土地,实施“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除了种植优质小麦以外,还种植各种黄蜀葵、金丝菊。由于科学管理,连年丰收,产品销售一空,亩产值7000余元。今年,陈永召投资7万元入股,前几天分到红利18万元。陈永召又种了30亩黄蜀葵,在陈瑞峰的精心指导下,亩产值6000余元。近日,陈永召见哥哥陈广平在外打工很辛苦又顾不上家,为让哥哥不出村也能赚到钱,还能照顾好家,便说服哥哥回来跟着瑞峰干。

夜里10点多钟了,乡亲们喝着清香的黄蜀葵茶,品尝着金丝菊的甜香,没有一点儿倦意。大家七嘴八舌,商讨“两花”种植更加热烈。

“瑞峰呀,俺跟着你干,越干越有奔头,越干心里越敞亮,终日像喝蜜似甜啊!”50多岁的贫困户陈文灿如实说道。原来,去年陈瑞峰看到陈文灿能吃苦,脑子又灵活,就把他招进公司担任生产场长。陈文灿认真负责,起早贪黑带领务工人员搞好田间管理,还指导“两花”烘干技术,年收入3万余元,又不耽误接送4个孙子上学。像陈文灿这样的特困户就有15人在此务工学技术,年收入万元以上。如今,陈瑞峰先后带动周围20多个村庄发展金丝菊、黄蜀葵1200亩,亩产值都在5000元以上。

只有那夜来花香,吐露着芬芳。陈瑞峰看到大伙们品着“两花”茶,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要乘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东风,明年扩大种植面积1500亩,再投入80万元建起‘两花’烘干厂,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携手迈向小康生活。”“瑞峰讲得好,说到我们的心窝里了。”农民兄弟们表示。

“今年是个丰收年,农业有奔头,今后我们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时针指向夜里11点半,大伙儿才兴冲冲地离去。陈瑞峰目送着乡亲们的背影,心里沉甸甸的,深感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