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分娩是每个女性的必经阶段,十个月的漫漫孕期路,女性会经受身体变形、腹直肌分离、耻骨联合分离、盆底功能下降等困扰。不少人产后会默默忍受着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带来的难言之隐:打个喷嚏就漏尿、频繁起夜、反复阴道炎等。
产后康复作为产科保健服务的延续和完善,是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消除已育女性的难言之隐,2014年,许昌市妇幼保健院成立了集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筛查、诊断、评估、综合治疗等于一体的盆底康复科,引进了U2、U4、P8、8plus等先进的产后康复设备,以及骨盆矫正、雷火灸等特色疗法,帮助女性恢复正常盆底功能,重塑美妙形体。因工作突出,该科成为中国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防治中心,还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
妊娠、分娩
易导致盆底功能障碍
许昌市妇幼保健院盆底康复科主任谢凤珍告诉记者,女性盆底是由肌肉、筋膜、韧带及神经血管等构成的支撑系统,像吊床一样,紧紧地托住子宫、阴道、膀胱和直肠等盆腔脏器,并有控制排尿、排便,维持性生活等生理功能。
女性怀孕后,随着胎儿的不断发育,子宫也随之增大,重力作用加上分娩时的牵拉,会对盆底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盆腔脏器无法维持在正常位置,易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各种类型的尿失禁(如咳嗽、大笑等腹部用力时出现漏尿,不自觉情况下漏尿、尿频尿急等)、盆腔器官脱垂(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慢性盆腔疼痛、阴道松弛、慢性便秘(排便困难、排便不尽)等。如果盆底肌肉受损不能及时恢复,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越来越重,最后只能手术治疗,不但医疗费用增加,而且治疗效果也非尽善尽美。
产后半年内
是康复治疗的黄金期
据统计,我国有45%的已婚已育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绝经后女性患病率在50%以上,严重影响中老年女性的生活质量。2020年,因为漏尿症状到许昌市妇幼保健院盆底康复科就诊的患者就有1400余人次。
31岁的周女士,产下二胎后出现咳嗽漏尿、腰部胀痛等不适。她到许昌市妇幼保健院检查。结果显示,周女士的阴道前壁膨出、子宫脱垂,并伴有腹直肌分离。谢凤珍为其制订专业化的治疗方案。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周女士的腰痛症状缓解明显,且漏尿症状暂未复发,腹直肌恢复正常。
其实,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在中老年女性身上也比较常见。42岁的患者,半个小时小便一次;45岁的患者,因阴道松弛出现反复性阴道炎;74岁的患者,白天穿纸尿裤出门,晚上频频上厕所……这些都是谢凤珍接诊过的患者。
“由于被疾病困扰多年,这些中老年患者来时,谈起病情更多的是无奈。虽然不少患者通过治疗,漏尿没有复发,但也有患者由于情况严重,治疗效果欠佳。这种无力感让我很心痛。”谢凤珍说,疾病,预防胜于治疗。盆底肌肉是有记忆的,产后42天至6个月是产后康复治疗的黄金期。
追求不止,让女性完美重塑
随着就诊患者的增加,谢凤珍注意到,不少女性由于孕期松弛素的分泌,使得关节变得松弛,再加上腹部压力的增加,容易引起骨盆倾斜,造成长短腿、高低肩、腰背部疼痛、耻骨联合痛、骨头弹响、重力倾斜等一系列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谢凤珍不断外出进修“高氏骨盆矫正康复治疗技术”。学成归来后,她将该技术在盆底康复科广泛开展,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
30岁的王女士在许昌市妇幼保健院顺产后,第二天出现耻骨联合处疼痛、翻身困难、双腿不能正常行走,被诊断为耻骨联合分离症。谢凤珍采用U4机低频电刺激,配合中医按摩手法拨开其腹股沟处结节。1次治疗后,王女士疼痛感明显减轻,可抬腿。5次治疗后,王女士可自己下床活动,疼痛感消失。
“患者的需求是我们不断引进新技术、提高诊疗水平的动力。”谢凤珍说,该科准备引进“无针水光”“盆底磁”等,以便更好地服务许昌及周边地区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