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许昌

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马晓非 通讯员 时歌

3月9日,许昌市卫健委召开2021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会议对2020年和“十三五”期间的卫生健康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对“十四五”健康蓝图进行了谋划,并部署了2021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重点任务。卫生健康工作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利益。我市卫生健康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今后有哪些打算?让我们共同关注。

3.持续提升城乡医疗服务能力

推进市级“四所公立医院”建设,许昌市中心医院新院区6月底前全部投入使用。许昌市中医院依托许昌市中心医院老院区进行改建,规划床位800张。许昌市儿童医院依托许昌市妇幼保健院光明路院区进行改建。

以心血管、儿科等十大专科为重点,2021年年底建成一批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力争3个以上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落户许昌。

加快县级“三所医院”提质升级,强化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五大中心”标准化建设,二级公立综合医院胸痛、创伤、卒中中心等实现全覆盖。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县域内特色专科。积极推进村卫生室产权公有化建设,力争2021年公有产权村卫生室比例达70%。

●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从2015年的40元提高到74元,免费向全市城乡居民提供14大类5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划免疫接种率达98%,结核病、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编者按

●医疗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各级医疗机构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取消公立医院药品耗材加成,公立医院药占比下降到30%左右。全市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实现应签尽签,30种大病专项救治实现应治尽治。

2020年“成绩单”

◆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战略成果,距今已连续380余天无新增确诊病例

4.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稳妥推进中心城区医疗集团建设,以许昌市中心医院为龙头,联合许昌市中心医院南区医院和新建的许昌市中医院、许昌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以及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城市医疗集团。

高质量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二级以上公立医院100%参加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参加DRG考核,实现“双考核”全覆盖。

“十四五”奋斗目标

◆健康扶贫攻坚取得新成绩,全市4.6万因病致贫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4个县(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部挂牌运行

★全市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基础上增长1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健康指标位于全省先进位次。

★每千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6.72张、3.29人、3.92人。县域内就诊率在90%以上,县域内基层就诊率在65%以上。

★全民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基层普遍具备健康守门人能力。

★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居民健康素养和人口素质明显提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保持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健康许昌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许昌市中心医院新院区投入运营,许昌市妇幼保健院晋升为三级妇幼保健院,许昌市中医院完成项目规划,许昌市儿童医院完成立项

5.持续实施健康许昌行动

新创国家和省级卫生乡(镇)3到5个、省级卫生先进单位20个、省级卫生村30个。顺利通过省级病媒生物控制水平C级达标。

打造权威健康教育平台。

加快市级职业病防治院、基层康复点建设,实现“地市能诊断,县区能体检,镇街有康复站,村居有康复点”的目标。

切实降低结核病和艾滋病发病率,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持续保持消除或控制地方病危害。

◆免费开展宫颈癌筛查5.44万人、乳腺癌筛查5.69万人,产前超声筛查2.52万例、血清学筛查2.57万例,新生儿“两病”筛查3.72万例、听力筛查3.6万例,新生儿耳聋基因芯片筛查1.1万例

◆持续实施独生子女及特殊家庭父母住院护理扶助,接受扶助申请1.1万余份,支付扶助金近1400万元

◆新建35个基层中医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

做优做强骨伤科、心肺科、脑病科等专科,评选命名一批市级重点专科。

建设5家省级示范中医馆,实施27家2021年中央投资中医馆建设项目。

启动县级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适宜技术培训,积极开展西学中培训。

传承中医药文化,指导2家第三批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展创建工作。

2021年 许昌卫生健康工作这么干

6.持续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88.4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7.4%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了规范的中医馆,87.74%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

1.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顺利通过第三届国家卫生城市届满复审,2个县城、8个乡镇获得国家卫生县城(乡镇)称号

慎终如始落细落实疫情防控关键举措。

加强进口商品、冷链物流等闭环管理,规范做好冷链食品从业人员的个人防护、日常监测和定期核酸检测等。

加强核酸检测能力建设。

规范有序推进新冠病毒肺炎疫苗紧急接种工作。

发挥发热门诊等“哨点”作用,强化医疗检验、院感控制等工作。

◆“网上可办”“一网通办”率100%,全年完成市本级办件3152件,满意率100%

7.持续做好全方位全周期医疗保障

免费产前筛查覆盖率在55%以上、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在90%以上。

各县(市、区)至少设立1所安宁疗护中心,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50%,三级中医院设置康复科比例达100%。遴选4家医疗机构为试点,开展城企联动普惠养老工作,在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等方面进行探索。

强化婴幼儿照护服务,年底前建立1到2家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

“十三五”工作回顾

●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

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7.5岁,全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3.61%。2015年到2020年,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5.8‰下降到4.09‰,婴儿死亡率从4‰下降到2.74‰,新生儿死亡率从2.22‰下降到2.03‰,均达到国家要求。

2.持续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完善应急指挥体系,提升重大疫情应急响应能力。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级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数的比例不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不低于70%。

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全市所有三级综合医院要建立规范化的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各县(市)要依托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建立独立的传染病病区。依托许昌市中心医院,按照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市级公共卫生医疗中心。

8.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和合作交流工作

树立“人才强卫”理念,加快培养各级各类医学人才。

完善医疗卫生人才激励制度,支持引进名医专家、建设名医工作室等。

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生待遇。

加大对外合作交流力度,落实许昌市“长三角”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签约项目医疗合作框架协议,加快启动豫沪合作远程医疗中心、特色肿瘤诊疗中心等建设。

●卫生资源总量稳定增长

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有3700多个,床位接近2.4万张,二级以上医院达27个,市级以上重点(特色)专科达到4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