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许昌

行走在生死间的守护者

——记许昌市人民医院ICU主任刘汉毅

刘汉毅

□本报记者 张炜华 文/图

仿佛是一转眼,从医已经20多年。许昌市人民医院ICU主任刘汉毅说,20多年的时间,让他从一个刚刚走出医学院校门的青涩年轻人,经过岁月洗礼,变得成熟而旷达,平静而温暖。因为业务能力强,他被评选为“魏都区优秀医生”“魏都区第13批拔尖人才”。

1999年,刘汉毅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怀着忐忑又兴奋的心情,从医学院毕业,成为一名医生。“这不仅是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还承担着救死扶伤的使命”,刘汉毅当时是这么想的。20多年过去了,世界翻天覆地,社会日新月异,但是当年最朴实的想法,从来没有改变过。

“行医,是我从小时候就有的梦想。”刘汉毅说。

小时候,他常住外婆家,外公对他非常好,年幼的刘汉毅对外公有着很深的感情。可是,在刘汉毅上小学的时候,一直身体很好的外公在某一天夜里突然胸痛,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天还没亮,外公就去世了。

这件事情在刘汉毅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当时,如果谁能来帮帮他们……后来,他学到了一个词叫“救死扶伤”,知道了一个职业叫“医生”。于是,他就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当一名医生,为需要的人解除病痛。

从医学院毕业后,他先后在呼吸消化科、急诊科工作。2014年,刘汉毅成为许昌市人民医院ICU主任。成为一名ICU医生,就意味着要行走在生与死之间,做生命的守护者。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刘汉毅成为许昌市人民医院新冠诊治专家组成员,并兼任发热门诊隔离病区主任。因为在疫情期间表现突出,他被评选为农工党河南省委优秀党员。

“我们科是个年轻的科室。”刘汉毅说,“年轻”不仅是因为科室成立于2011年,成立的时间短,还因为科室的成员都相当年轻——作为科主任的刘汉毅当时才30多岁,科室成员大多年龄与他相仿。

年轻,意味着经验的欠缺和学科知识的空白,同样还意味着热情和无限的未来。面对这样一个年轻的团队,刘汉毅甩出掷地有声的一个字:学!

“ICU与传统科室最大的不同,在于ICU 收治的病人大多数是在普通病房中没办法救治的危重症病人。”刘汉毅说,ICU是一个多学科意见的交会点。不同学科的专家都会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去思考,有时候这些思考在同一个病人的治疗上是相互矛盾的,ICU医生此时要做的是将这种相互矛盾的意见最终协调起来,赶紧给病人治疗。在这个过程中,ICU医生知识的广度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学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走出去,另一种是请进来。”刘汉毅说,走出去,不仅是要参加各种与ICU抢救相关的专科培训,还包括重症学科的专门培训;不仅让科室医护人员轮流进行重症学科进修,而且通过参加各级重症技能比赛提升团队整体业务能力。请进来,是每隔一两周的时间,就请专家到科室开展讲座或业务技能、学科研究方式方法的培训。

刘汉毅非常注重团队整体实力的提升。自2017年起,该科连续多年派出不同的医生参加各级重症技能比赛。“每次重症技能比赛都有一个主题,参赛者通过案例讲解,围绕主题讲述在重症救治过程中的做法、心得,通过学习其他参赛者的做法和评委的点评,取长补短。”刘汉毅说,虽然该科每年参赛者不同,但参赛者的作品是全科人一起打磨出来的,这个过程也是该科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学习的过程。

“刚到ICU的时候,我常常在半夜被叫到医院处理紧急情况,即使下班离开医院也总是提着心,更别说出去参加培训了。现在,我可以很放心地去外地参加连续几天甚至几个月的培训。”刘汉毅笑得很开心,“我们的团队成长得很快。”

目前,刘汉毅正在培育ECMO人才,为组建ECMO团队做准备。“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引进ECMO,但人才储备要先行。”刘汉毅说,重症学科更需要学习,更需要高端学科专业知识的支撑,他和他的团队随时都在学习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