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许昌

杏 林 英 杰

——记禹州市中医研究院院长朱项英

工作中的朱项英

□本报记者 马晓非 文/图

“老爷子,哪个项啊?项羽的项吗?”

“是。不过我不喜欢项羽,他是个败将。”9月8日,面对记者的采访,禹州市中医研究院院长朱项英轻轻一摆手,发出爽朗的笑声。话语中,带着几分倔强。

虽然已年过七旬,但朱项英依然面色红润,讲起话来中气十足。

“我这一生有两个爱好,一个是中医,一个是书法。”朱项英笑着说,“现在,我们这一大家里总共有11个医生。”

朱项英出生于中医世家,小时候就目睹长辈们治病救人。看到患者来就诊时痛苦的表情,再看到他们康复后的笑脸,他从小就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学医。

1970年,从济南药剂专业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焦作市一家中医院,从事制药工作。其间,他没少偷偷学艺。

工作之余,朱项英就走进诊室,看中医专家们如何诊治疾病。他还经常去他们家中帮忙干一些活儿,从而趁机学习中医临床知识。没几年的时间,朱项英几乎向医院里的中医专家学了个遍。

“我最佩服一位姓高的老师,现在我还想再跟着他学习三五年。”回忆起那段时光,朱项英满脸幸福,“中医是传承的医学,是临床医学,多跟几位前辈学习,能让自己得到很大提升。”

虽然从事着制药工作,但朱项英始终没有放弃对临床的向往。1979年,他进修学习中医临床专业,毕业后顺利成为一名医生。

朱项英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医生,不能仅会诊断和治疗疾病,还要了解和熟悉中药,能上山挖药,会制作中药饮片,懂中药炮制。9年的制药经历让他受益匪浅,无论是丸散膏丹,还是针剂、片剂、酊剂、合剂等,他都得心应手。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医生实在是太难太难了,但是中医非常了不起,特别了不起。”讲起几十年来的行医路,朱项英感叹道。

或许“生来就是吃这碗饭的”,再加上勤奋好学、善于思考,朱项英很快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提出了“逐瘀除风”的理论。在他看来,相对于活血化瘀而言,当有些“瘀”化不开的时候,就应该将“瘀”逐去。“逐瘀除风”的根本在于逐瘀,先逐,然后融、化、消、排。

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一个学术会议上,朱项英用一个半小时详细阐述了什么是“逐瘀除风”,受到了与会中医名家的认可。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朱项英逐渐形成了以“逐瘀除风”为特色的中医诊疗方法,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

5年前的一天,朱项英的诊室来了一名19岁的男孩子。这名男孩子是周口人,患有胰腺癌,曾去多家医院就诊,医生均表示已经无法治疗,北京一家医院给出的结果为“最多也就能活几个月”。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父母丧失了希望,带着孩子四处散心,为的是让孩子过好最后的日子。就是在外游玩的过程中,他们慕名找到了朱项英。

了解该患者的病情后,朱项英一下子就想到了“中医七方十剂”。“七方”,指大、小、缓、急、奇、复、偶;“十剂”,指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

正所谓艺高人胆大,朱项英决定用“8个4两”的大方对其进行治疗。“8个4两”,指用8味药,每味药4两。且不说8味药每味都用4两,单是其中的4两大黄和4两黄连,一般医生也是不敢用的。按照这样的大方,朱项英开了15副中药。如今,那名男孩子依然生活得很好。

40多年前,朱项英还采用“逐瘀除风”的方法救治了一名50岁左右的子宫癌患者。如今,老太太已经90多岁了。

在朱项英的从医生涯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成功挽救生命的喜悦,常常让他深刻感受到医生的真正价值,也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以深厚的临床经验为基础,朱项英积极进行科研创新。他研制的“一种逐瘀除风防治脑心血管病的药物”“一种防治便秘、口臭、肥胖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一种治疗炮枪疮伤外用药”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很多人看来,年过七旬早已到了安享晚年的年纪,但74岁的朱项英并没有这个想法。

“未来,我想开办一家制药厂,这样可以让更多人受益。”朱项英笑着对记者说。他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