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下来就开始准备播种冬小麦了。
著名河南豫剧《朝阳沟》里老支书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是“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粪就是庄稼所需的营养物质。在过去,乡下人种庄稼几乎全是用自家沤制的土肥,俗称“粪”,学名农家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河南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一个用于沤制农家肥的粪坑。有的是随便挖个坑,而比较讲究的则将坑的内壁用砖头砌一下,这样粪坑就不会因使用时间长而塌方。平时将做饭丢弃的烂菜叶、生活垃圾、树叶以及从外面弄回的许多可以沤粪的物质,甚至人畜的粪便一并扔进坑里。沤出的粪自然是上地了,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也给予这些粪一个特别的功能——挣工分。大集体年代,各家沤制的土粪是由生产队统一回收拉到地里去。沤满一坑粪得一年时间,沤制的粪一般都用来种植冬小麦。秋收一开始各家就开始整理各家沤制的粪。先是出粪。出粪可是个力气活,一般都是由家里的男劳力来完成。那时候,俺家的粪都是有父母出的,父亲下到坑里,母亲在外打下手。记得父亲出粪时穿着大裤衩,光着膀子跳进坑里,用三齿粪叉一叉一叉向外撂粪,母亲则用铁锨将靠近坑边的粪向外翻。刚开始的时候还好些,随着坑里的粪一层层减少,人离地面就越来越远,向外撂粪也就越来越费劲,尤其是到了快接近坑底时就更是费劲,所以往往一坑粪出完父母就很累。
刚出的粪太湿,要晾晒几天,然后整理成方形或是长方形,高不过几十厘米,等着生产队来测量计算方数折成工分,再用架子车送到地里。送粪得一家一家挨着来,轮到谁家就由生产队会计和小队长负责丈量、记录,之后用架子车拉着送到地里。送粪的场面很热闹,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后来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各家沤制的粪就拉到自家承包的田地里。记得当时父亲养了一头牛,送粪的时候就套上牛来拉,这样就轻松多了。粪送到地里后先倒成一堆一堆的,到犁地时再均匀的撒开。地要想犁得深犁得好,一头牲口是不行的。一般每家都会养一头牛,便于劳动和生产,所以犁地时就两家或者三家自由组合,俗称“搁驹儿”。隐约记得那时我家常和邻居家“搁驹儿”。
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转眼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许多家庭扒了瓦房换成了平房,小院的地坪也硬化成了水泥地面,加之粪坑沤粪气味大,所以粪坑逐渐消失了。但没有了粪坑并意味着不再沤制农家肥,粪还是要沤的,否则拿什么上地?在我们家有一句口头禅叫“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所以谁也不愿落个瞎胡混的臭名。况且麦子是农民一年当中主要的粮食作物,谁也不敢小觑。
没了粪坑怎么沤粪呢?当然有办法。相关部门推广了一种新的农家肥沤制方法,叫作“高温沤制法”,很实用,沤出的粪叫“高温肥”。所谓“高温沤制法”,顾名思义就是用太阳的高温沤制的土肥。我结婚的第二年与父母分开过后就采用了这种新型的农肥沤制法。麦收过后,将拉回家的麦秸秆或者其他可以沤粪的秸秆先在水里浸泡透,然后平摊在太阳底下,摊一层秸秆泼一层人粪尿或者其他动物的粪便,还要上去用双脚踏实。高度达到1米左右时用草泥将四周糊得严严实实,不能有漏气,否则效果不佳。弄好的粪堆在太阳的暴晒下内部产生高温,在高温的作用下快速发酵成有机肥。这种高温沤制的农家肥施入土壤后,能有效促进植物吸收,不烧根苗,能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板结和盐碱化;还能活化土壤,防止养分流失,提高土壤通透性和可耕性。总之一句话,用这种高温沤制肥,既有效改良土壤又明显起到粮食增产增收的效果。而且由于这种农家肥是用秸秆沤制的,重量比较轻,相对于以往粪坑沤制的泥土较多且要一点一点往外出的肥,要省力得多。高温沤制肥好处这么多,可惜我头一年由于操作不到位没弄好,以失败而告终,惹得妻好一通数落。到第二年总结教训后终于成功了。
转眼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有了联合收割机,麦子及大豆收割后将秸秆留在了地里,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也顺带将人变得懒惰了。刚开始还有人将留在地里的秸秆拉回家沤粪,不久就没人这么做了,嫌麻烦。麦子及大豆收割完后就一把火烧了完事,省时又省力,这就是当时盛行一时的“秸秆焚烧”。记得当时父亲对秸秆焚烧很反感:“好好的地皮被烧了,庄稼能长好吗?”可焚烧都是连片的,有时是有人晚上偷偷地点,父亲虽然反对但也无能为力。也正是这个时候,极具科技含量的化肥异军突起,成为庄稼人种地的主要依靠,以高效、方便、实用取代了土法沤制的农家肥。但记得最初父亲以及一些老辈,对使用化肥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样的小颗粒上到地里庄稼能长好吗?这不是瞎胡闹吗?但后来的实际最终使他们心服口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使用化肥以及秸秆焚烧,不但严重污染了环境,而且使土地造成了板结。专家说,土地板结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植物株根系统呼吸受阻,养分供应不足,最终会造成作物枯萎、生长不良,从而使农作物减产。
好在近些年来相关部门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从全面禁止秸秆焚烧到实施秸秆还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采取了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随着农民环保意识以及科技种田意识的不断增强,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这片土地会逐渐恢复它原有的肥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土地的肥沃也必将给广大农民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