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炜华 文/图
对许昌市建安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潘会敏来说,从医从来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命中注定。
潘会敏出生在中医之家。她的爷爷是一名中医,退休后开了中医诊所。潘会敏从小就在中药房里玩耍,中药对她来说就是玩具,她会随手将药抓来往嘴里放,吃到苦杏仁儿就哇哇叫,吃到甜甜的甘草就眯眯笑。她喜欢在旁边看爷爷用铡刀将药材切片,喜欢闻煎药时蒸腾出的药香味儿,喜欢重复爷爷念叨的证候分析和方剂。患者获得医治,爷爷受人尊敬,这对她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别人介绍她是“潘医生家的孙女”时,她更是抑不住的自豪。在这种氛围中,潘会敏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长大了也要当医生。
潘会敏就读于新乡医学院精神卫生专业,毕业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很多患者很敏感,尤其需要尊重与关爱。”潘会敏说,以前她只是从别人身上看到了医者的仁爱之心,当她面对患者时,才真正意识到“医乃仁术,须以德立身;医乃仁心,须以爱立命”。
潘会敏告诉记者,她印象最深的是一名有30多年精神病史的患者。因为该患者长期受精神疾病的折磨,无法照料家庭和孩子,基本丧失了社会能力。其丈夫只能一人担起家庭重担和养育责任,拉扯几个儿女长大。后来,她的丈夫带她找潘会敏时说:“她都病了那么多年了,我就是想再试试。”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该患者逐渐好转,可以认人了,会做简单的家务了,患者的丈夫喜极而泣。人生总是充满戏剧性。该患者病情好转两三年后,她的丈夫患上脑梗,单侧肢体活动受限,只能靠人照顾。这个时候,曾经被丈夫照料了30多年的妻子,担起了照料家庭和丈夫的责任。
“后来,该患者的孩子出现抑郁时,也会主动找我进行调理。”潘会敏说,一个患者从首诊就能认可一个医生,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主动长期持续接受一位医生或一个科室、一个医院的服务,能从“医”而终,应该是对这名医生、这个科室、这家医院最高的肯定了。
近年来,随着精神卫生宣传力度的加大,人们对精神卫生的重视关口前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精神卫生的“未病”干预,对社会中最有活力、最具潜力的一群人——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也越来越重视。
“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不同步,使得他们的思维和认知不同步。此外,青少年的情绪非常丰富,也非常不稳定,波动很大。”潘会敏说,就像身体难免会生病一样,心理也会生病。成人可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恢复心理健康,而孩子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弱,可能长时间无法回到心理健康状态。
“很多人说,现在孩子生活条件好了,被宠坏了,心理太脆弱或者太矫情了。实际上,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往往是社会、家庭、学校等综合因素导致的。”潘会敏说,青少年时期的心理问题,可能来自幼年心理的创伤,可能来自家庭关系的紧张,也可能来自学校的管理方式,比如,幼儿期与双亲接触时间过少、学习成绩和父母期望的差距大、家长对孩子的极端态度等,都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常见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有焦虑、抑郁、注意力障碍、学习困难、厌学、网瘾、亲子关系紧张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抑郁、焦虑、伤心等情绪是很常见的,也是正常的。但是,这些情绪通常都不会持续很久,不会带来行为和功能显著、持久的改变。
“家长要与学校、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并帮助孩子调适情绪,必要时可以向专业人士求助。”潘会敏说,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系着祖国的未来,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需要在家庭关怀、学校教育、早期干预等方面联合发力。
潘会敏说,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自己是幸运的。上大学时,赶上好时候——那时候,新乡医学院刚刚设立精神卫生专业;实习时,遇上好老师——实习入门时遇到的第一任临床老师,工作严谨、态度踏实,喜欢钻研;就业时,赶上好光景——精神卫生服务快速发展,许昌市建安医院硬件建设一步步完善;工作中,赶上好时令——人们对精神卫生越来越重视,医院也通过改革进入高速发展期。
潘会敏热爱着自己的职业,满腔热情地在精神卫生这一领域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