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上初中的时候,我听父亲说浅井镇浅井村,有一位革命先烈,很有名气。那年的暑假,随父亲慕名来到禹州北浅井镇浅井村,记得那时是古老的建筑和残缺的纹饰图案像是在诉说着悠久的历史和峥嵘的岁月,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前段时间,因到浅井镇开展一项工作,和浅井镇党员干部闲聊起革命先烈宋聘三的故居,镇纪委工作人员说去年以来党委、政府很重视宋聘三故居保护修复,经过整修后现已是党史学习教育基地。这么多年了,忙于工作的我萌生了故地重游的想法。进入冬月的第一个周末,暖阳高照、风轻云淡,我和父亲、母亲带着孩子们驱车再次来到了这里。
进入古村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独具特色的红石板路,四条南北小巷,一座座布局严谨的明清院落,每个院落南北一字排开,左右对称,前后通街,有北方建筑特色又颇具江南园林风格,青砖灰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门两侧窗棂镂空雕刻有梅、兰、松、竹四君子图样,暗含先辈对后代淡泊名利的期望。这些故居、私塾是中国同盟会会员、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宋聘三从小生活、学习的地方。
1881年,宋聘三出生在浅井村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他少时在本村私塾学习,十几岁读通四书五经,并对诗赋书画颇有造诣。他思想激进,对新思想、新事物接受很快,1904年考入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后结识孙中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宋聘三在与共产党人的接触中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共产党领导革命,中国才有希望。1925年冬,受党的指示,他回家乡从事农民运动,在许昌、禹县一带深入农村,发展了积极分子,成立了中共石固南寨党支部。1926年,宋聘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的革命生涯。同年,宋聘三受党组织的派遣,担任中共禹县党组织的负责人,负责禹县、许昌等地党的联络工作。他组织党员和青年学生积极开展农民运动,还提出了“有饭大家吃,有活儿大家干”和“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1927年冬,为了响应上级党的号召,壮大革命力量,培养青年骨干,宋聘三在禹县城内等地举办“读书会”,向学员宣讲马列主义和苏联十月革命成功史,讲述共产党的主张,促进读书会学员爱国向上,在群众中产生很大影响,充分发挥了宣传作用。1929年年初,国民党禹县党部以开会为名,将宋聘三以“共党嫌疑”逮捕。宋聘三经受了敌人的酷刑和诱惑,丝毫没有泄露党的秘密。不久,宋聘三被害于开封宋门外大街,英勇就义时仅48岁。
198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宋聘三同志为革命烈士。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他被评为河南省“双60”人物。宋聘三烈士故居2004年被公布为“禹州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现在是红色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主题党日活动基地、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等。
故居展示了几代党的领导人有关英雄的语录,展览了一代先烈从辛亥革命时期到中共早期活动的历史和英雄事迹,展现了宋聘三与毛泽东、孙中山等人的合影及烈士证照片等。参观中,小朋友们对一些陈列柜中摆放的革命年代的盒子枪等老旧物品饶有兴趣,眼睛忽闪忽闪地问个不停,给我们的探访增添了几分乐趣。在上初中的儿子似乎找到了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直观的、现实的历史印迹。父亲在赞叹修复后的古建筑之美,更感叹宋聘三是从家境殷实的家庭中成长起来又追随革命先驱投身共产主义的革命生涯。
漫步于百年古村落,穿过历史的画卷,我仿佛看到了的一个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抛家舍业决然投身革命的气魄,仿佛看到一个个视死如归的革命先烈为了中国的前途命运毅然同一切反动派做斗争的壮志。对成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这里不仅让我们找到了一段珍贵的乡村记忆,还让我们记得住乡愁;这里不仅让我们寻找初心,还让我们经受红色精神的洗礼,感受灵魂的触动。
习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红色基地彰显历史价值,红色基因更具现实意义。作为纪检战线上的中共党员,我们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基因,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精神谱系中滋养内心、净化灵魂、提升境界、激发力量、拼搏实干、永葆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