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春秋楼

冬至大如年

□邓训晶

岁末,冬至来临。冬至不仅在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在民间还有“冬至大如年”的风俗习惯。

冬至太阳黄经达到270度,这时太阳高度最小,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向北半球倾斜。《月令七十二侯集解》是这样解释冬至的:“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是一年中北半球白昼最短、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但过了冬至北半球就变成昼长夜短了。“冬至一过长根线”,做鞋的妈妈每天可以多纳一根线了。

冬至在古代是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从周朝开始,到了汉代,冬至这天皇帝要郊祭,百官放假休息,第二天上朝要穿吉服,向皇帝呈贺表。魏晋时期,还有臣子向皇帝敬献鞋袜,表示迎福践长。唐、宋、元、明、清都很看重冬至,有“冬肥年瘦”之说。百官放假三日,君不听政;民间休市三日,欢度冬至。特别是南宋,偏安一隅,还歌舞升平隆重庆祝。民间老百姓在冬至这一天,要向父母长辈拜节祈福。官民同庆,冬至在古代的重要行性可见一斑。

冬至过后就是三九寒天,逢壬“数九”。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古人数九的方法多么有趣,在每天的染瓣中得到一份快乐,寒冬就多了一份温暖。

几千年来“冬至大如年”,各地都很讲究,这一天餐桌上的各种各样冬至佳肴应运而生,而且南北风俗差异很大。

北方讲究吃饺子。传说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见家乡百姓缺吃少穿,饥寒交迫。他便用羊肉加上一些驱寒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煮熟以后叫“驱寒娇耳汤”,分给百姓吃。从此,每逢冬至人们就用羊肉包饺子。冬至吃饺子就这样约定俗成了,还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除了吃饺子,北方还要吃冬至面、南瓜饼、年糕。

南方习惯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江南一带,有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据说可祛病防灾。还要吃麻饼、糯糕,酿冬至酒,是一种米酒加桂花酿制,香气浓郁。

尽管南北方的习俗不同,但冬至喝羊肉汤南北相同。喝下那热气腾腾的羊肉汤,不仅暖了身子,也是养身美食。每到冬至,我们小城喝羊肉汤是一道风景。冬至那天羊肉汤供不应求,大大小小的羊肉汤馆子都坐满扶老携幼的一家人。喝着羊肉汤,看窗外雪花飞舞,那情那景,其乐融融,恍如新年已至。

重要的冬至,诗人们怎能缺席,当然要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此时的大地万物宁静,侧耳聆听,“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冬至夜,孤身在外的白居易,本该和亲人团聚,却只有影子相伴。此刻,能不忆亲人,能不想家乡?“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乐观地说,寒冷只是短暂的,不久就会阳气初生,春将来临……

从古至今,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冬至是家的节日,是回归的节日。大如年的冬至是团聚的时刻,在人们心中占有重要位置。而时序走到冬至的节点上,日照一天天长了,春日一天天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