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会衰老的,衰老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是一种生命心境的浑浊,是一种生命元气的消散,是一种有心无力,力不从心的慨叹。尤其是在冬天,我更渴望太阳用热量蒸腾起我那饱经风霜的脸庞,灼热我那冰冷懈怠的心,让生命的元气收拢、聚集,让自己方向更明确,目标更笃定,心神更安稳。让灵性和天赋复苏,让眼前和周遭呈现出生机勃勃,一派繁华。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去探访旧地的,凝翠草堂,一个我曾学习书法的地方。
一进门,三十多盆绿植映入眼帘,有多肉,有绿萝,有常青藤、散尾葵、橡皮树。踱步到园里,是一墙的葫芦那残存的枯叶,还有一畦一畦的蔬菜。一缕清风在冬日的暖阳下,拂面而来。心很快就静了下来。师傅在茶台上沏着功夫茶,面含笑容地看着我,我们已经14年没见面了。我说,我最近老爱忘事,他说谁都一样,衰老是一个不易察觉的过程。我端起茶碗品了一口,是陈年的白茶,平和里有力道,浓烈下已经去了火气。师傅问我最近做文章写字的境况,我面露惭愧地说,江郎才尽矣,我在考虑是不是上天把我的天赋收了回去。他嘿嘿地笑起来。他说,你写副对联吧,我看一看。我点点头。
我们移步书案前,书案对面墙上是密密麻麻悬挂起来的书法作品,有魏碑,有草书,有隶书,可见老师平时的书写量仍不减当年。我在新的毛毡上,铺开洒金宣纸,膏了膏笔,狼毫的笔锋沾满了礁墨,我问老师,写什么内容?他说,你作协主席呢,还问我内容?我笑着说,其实,我此刻脑海里是一片空白。他用手拢了拢自己花白相间的头发,说,写“积书须善学,隙土可深耕”十个字。我刷刷刷,一气呵成。老师笑了笑,说:“杂而不精。”我说此话应怎么理解?他说,你学的书家比较多,杂就代表丰富,而精,指的是纯粹,你缺乏深入一家的纯粹。
我反问师傅,那我应该深入哪一家?他反问,你喜欢哪一家?我说,赵孟頫。他问,为什么喜欢他的字?我说,他体现的“中和之美”,让我流连忘返。师傅说,那就深入赵孟頫。我说,可是在我创作的时候,光写赵孟頫,就很容易写俗气。因为中和之美也预示着平,让人审美时没有夺目的感觉,在情绪方面也缺乏激情。他说,那你打算怎么处理?我说,我打算加入苏黄米蔡,让赵孟頫耀眼起来。他笑着说,思路正确,关键得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先把赵孟頫这一家写透,写到位。我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正在我们交谈得酣畅淋漓之际,大师兄到了。他提着一坛蜡梅酒笑呵呵地走了进来,一眼就看见案头我写的那副对联。他说,这副对联写得太好了,我略作谦虚地说,不是咱师傅写的,是我写的。大师兄说,我知道,我说的是内容太好了。我用眼斜他了一下,他诚恳地说,现在做任何事,都需要深耕,靠一两个人捧你,没有用,必须得深耕好,才能看见坚持之后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师兄接着批评我,通过微信朋友圈,我发现你还画画,你还制印,你还玩摄影,你还写文章,你还搞书法,这太杂了。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极其有限的。
我抬杠式地回应,这不是能相互滋养吗?文学是所有艺术门类的底色,是托底的东西,摄影也以练习构图啊,中国画不是也在锻造自己的书法线条吗?他说,你是抬杠学院胡连大八扯系的系主任吗?师傅和我都哈哈大笑起来。
很多观点,都是要经过时间检验的。以前我在河南省《青年导报》实习时,读过一篇文章,叫《一生只读一本书》,印象很深,大概意思是说,一招鲜吃遍天,样样会光受罪。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把一件事情做好,这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贪多,就嚼不烂。这些道理,是我走了那么多弯路,经历了那么多挫折和打击,才刻骨铭心的。就像这副对联,积书须善学,就是看过很多的书,还需要善于加以运用。不能把理论植入实践的人,往往只剩下了迂腐。学以致用,内心会越来越笃定。
人到四十,人生即将过半,很多东西,明白得总是太晚。所以我把这些心路历程及时写下来,希望后来者,不会再走我这样的弯路。不过,我也安慰自己,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更何况,我明白的还不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