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禹州市浅井镇西北五六公里处,有一个神奇的山坳,四面环山,只在西南方有一个山口,人在远处是看不到山坳的。
山坳的神奇还在于围成山坳的东山、南山、西山平淡无奇,杂木丛生,而北山则壁立千仞,岩石裸露。在光秃秃的悬崖半腰,有两座相距百余米的小庵,东边的小庵是历史上记载的黄帝当年在此修行的“得道庵”;西边的小庵叫“老君庵”,供奉的是广成子与“谒宗石”。
这座山就是位于禹州市西北部具茨山系的崆峒山,山坳里的道观便是中国道教祖庭——逍遥观。
崆峒山属于具茨山余脉。据献记载,上古时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修德振兵、统一华夏的中心地域就在具茨山。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即是山也。”
《庄子·在宥篇》记载:“黄帝为天子十九年,今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往见之。”作为华夏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不惧路遥,跋山涉水来到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可见广成子非凡人也。
据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记载,黄帝“过崆峒,从广成子,受《自然经》”。《历代真仙体道通鉴》称广成子作成《道成经》七十卷,“授帝《阴阳经》”。
大量史料佐证,黄帝时期,在崆峒山修行的广成子,就是轩辕黄帝的授业恩师,被后人尊称为“人皇帝师”。
然而,即便是轩辕黄帝,拜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庄子》记载,黄帝拜见广成子,请教“至道之要”,广成子不予回答。3个月之后,黄帝再次来到崆峒山,见到广成子正头朝北躺在崖壁半腰的石缝里闭目养神,面前有一块长条石,他便双腿跪在石上,以膝代步来到广成子面前,极恭敬地施礼叩拜,然后问“治身之道”。
广成子见黄帝拜师虔诚,便将《自然经》与《阴阳经》传授给黄帝。广成子讲述的是道家对“道”的认识以及道家的认知事物的方式,展现了道家以治身为本、治国为末的思想,并将求道方法落实为具体的修炼之术。这些内容对道家向道教演变和道教修炼之术产生深远影响。
从此,黄帝拜广成子为师时跪过的那块长条石,被后人称为“谒宗石”,有很多历代名人志士慕名到此顶礼膜拜。
老君庵、“谒宗石”和得道庵都在北山悬崖峭壁的半腰,山路崎岖,陡峭难登。而且,走到老君庵前还必须攀爬一段高5米余、宽1米左右、坡度约有70度的石阶。攀上石阶后是1米左右宽的平台,往东走几步便是老君庵。“谒宗石”横卧在庵门前,褐红色的石面溜光,可见千百年来在此跪过、拜过的人不计其数。
老君庵内供奉有太上老君的塑像,传说塑像下的石块就是广成子当年躺过的地方。站在庵内冥想,顿觉有些汗颜。上古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得“道”,“上善若水”“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精髓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今天的我们还在因很多事情而迷茫、愚钝、烦恼,真乃可叹、可笑。
小小的庵内香火很旺,景区导游介绍说,这个庵又叫奶奶庵,小庵上部的崖壁上有“龙根”。
走出小庵,抬头观看,果见上方崖壁的石缝中生长一棵古树,树冠不大,古朴苍劲,初春时节已经返青吐芽。树干下碗口粗的树根裸露并盘绕在光秃秃的石壁上,形似盘龙,惟妙惟肖。看来这片山坳的确神奇,就连崖壁石缝中的这棵树,无土无水,无牵无挂,春夏秋冬,风霜雪雨,仍能逍遥快活,恬淡自在。
要登上得道庵还是要费一番功夫的。得道庵位于老君庵东面100余米的上方,建在崖壁凸出的一块平台上,面积比乒乓球台略大。即使爬到了得道庵的近前,要攀上得道庵所处的平台,还必须经过一条天然形成的石缝,约5米长,狭窄陡峭,极难通过。得道庵其实就是一间小房子,里面供奉有一尊轩辕黄帝的塑像。站在小庵门前,可以俯瞰整个山坳。
时光如梭,大约到了春秋时期(约3000年后),中原出了一位知识渊博、对世事有着深刻洞察和思考的大家——李耳(老聃、老子),后人尊他为诸子之师。他在担任“周之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博物馆馆长)之时,慕名前往崆峒山拜谒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他在崆峒山这个神奇的山坳里居住了3个月,每天虔诚地跪在“谒宗石”上,仰望峭壁上的“得道庵”,俯察山涧河水的流淌,遥思广成子传授黄帝的“道”,思考春夏秋冬四季的恒久转换,逐渐形成了“上善若水”“上德若谷”“道法自然”“祸福相依”等思想,打好了《道德经》腹稿。
老子在返回东周洛阳后,由于社会动荡,朝政不稳,周室衰微,他便西出寻真访道。到达函谷关时,关首尹喜对老子仰慕已久,真诚挽留。于是,老子静下心来,在此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圣文《道德经》。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天的依归,“道”是化生天地的万物之母,天也是效法“道”的法则而周流不息,自然而然。全书贯穿了轩辕黄帝“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民欲得道,必修其德,遵道而行”等思想,奠定了我国道学文化的深厚基础。正是因为《道德经》所阐述的思想与轩辕黄帝的思想一脉相承,后人还把道学文化称为“黄老之学”或“老庄哲学”。“黄”即指黄帝,“老”是老子,“庄”是庄子。
道学奠基之后,受到当时许多学者追捧,其中最著名的是庄周,后世尊称为庄子。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名句,也代表着庄子的道教哲学。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
从广成子、轩辕黄帝,到老子、庄子,他们认为“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超越了哲学的核心,他们倡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逍游境界的思想基础,要达到生命的绝对自由,就必须深刻体悟“道”这个基本范畴。因此,自庄子以后,“逍遥”一词与道家的主体思想融为一体,“逍遥”成为道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大约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帝王将相的信奉和推行,我国各地相继建起了可供信道之士弘道的场所——道观。此时逍遥观已初具规模,只是还没有名字。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到此拜谒时,认真研究了此观的历史,认为道家尊崇的是“遵道而行,道法自然、逍遥自在”的理念,庄子的《逍遥游》就是最好的诠释。随后,葛洪在其代表作《抱朴子》外篇50卷中,在论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阐明其社会政治观点中,出现了崆峒山逍遥观的称谓,并开始在世间流传。
逍遥观从此声名远播,天下文人墨客顶礼膜拜,纷至沓来。唐代诗仙李白来此拜祖,并写下《拜祖》诗:“始祖黄帝居中天,中天一柱具茨山。唐人文明古圣地,来此拜谒念祖先。”诗圣杜甫有“不必陪玄圃,超然待具茨”的名句。晋代名士卢埙遍游天下名山后,唯独中意崆峒山逍遥观,便隐居于此,“诛茅种药,山衣野服,逍遥于林圃之间,出则柴车鹤氅,自称具茨山人”。宋仁宗曾在此御书庄子《逍遥游》,并敕建碑亭,还题有《赞太上老君》诗。宋代官至龙图阁学士的游师雄瞻仰逍遥观广成子洞后,发出感叹:“昔闻广成子,不为外虏役。轩辕屈至尊,稽颡请所益。至今洞犹存,峭壁宛遗迹。”
从崖壁上下来,已是气喘吁吁,便在新建的大殿内休息。大殿不大,干干净净,香火缭绕,梵乐低吟。我凝视着老君的塑像,忽然想起逍遥观的鼎盛时期,有“上观到下观,七十二座殿”的规模,晨钟暮鼓,香火甚旺。初一十五,香客云集,车水马龙,当时民间盛传“嵩山一大片,不如逍遥一个观”。逍遥观在民国时期开始衰落,20世纪60年代,逍遥观周围建筑被人为毁掉,拆扒下来的石条、石板、砖头埋在了逍遥观前面的水库底部。道教祖庭,千年名观,就这样一蹶不振。
走出逍遥观的山门,感慨万千。忽然想起了距此不足50公里的佛教圣地少林寺。道教是唯一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大宗教,而佛教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外教。想必当年达摩选中登封少室山修炼之时,一定听说了离此不远的道教祖庭逍遥观。不论他是不是在蹭逍遥观的热度,他就这样在少室山安顿下来,开始在达摩洞修炼。一观一寺,一道一佛,一东一西,一中一外,相邻而居,彼此佐证;一个崇尚道法自然,一个倡导因果轮回,相得益彰,相映成辉。
想到这里,脑海中涌现出两句话:问道逍遥观,拜佛少林寺。
因为,这里就是研修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