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炜华
3月24日是第27个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今年的主题是“生命至上 全民行动 共享健康 终结结核”。那么,什么是结核病,应该怎么做才能远离结核病?对此,近日记者采访了许昌市结核病防治所副所长田生盛。
结核病是一种什么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田生盛说,结核病可侵犯全身除了指甲和头发以外的各种脏器,主要侵犯肺脏,引起肺结核。平常我们说的结核病,大部分指的是肺结核,症状主要是咳嗽、咳痰、发热、盗汗、乏力等。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肺结核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婴幼儿要按要求接种卡介苗,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力,可大大降低患病的可能性。即使患病,病情也较轻。
第二,及早发现周围的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人员尽早进行结核病筛查,并采取分室居住、用消毒灯预防感染等措施,做好健康监测。关爱肺结核患者,督促其接受全程治疗。
第三,尽量少参加通风不良、人员密集场所的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避让他人、掩住口鼻;不随地吐痰,勤洗手,戴口罩,勤开窗,规律生活,平衡心理,锻炼身体,合理膳食。
经过治疗
大部分结核病患者可恢复健康
田生盛说,对于结核病患者来说,要积极接受治疗。不能坚持全程规律的科学治疗是结核病患者恢复健康的一大敌人,只要坚持科学的治疗,95%以上的患者可恢复健康。
结核病治疗的五项原则是“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早期”是指结核病一旦诊断就应及时、早期给予抗结核药物的治疗;“联合”是指结核病的治疗应采取几种抗结核药物的联合用药;“规律”是指结核病的治疗要坚持规律用药;“适量”是指在制订个体抗结核药物方案中,对每一种抗结核药物的剂量选择适当;“全程”是指在制订了一个有效的抗结核病治疗方案后,就应按照治疗方案连续不间断治疗,直至完成所规定的疗程。
病耻感成为结核病患者
接受治疗的阻碍
田生盛介绍,结核病患者恢复健康的另一大敌人是病耻感。病耻感是指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羞耻感。许多患者会因患病而产生抑郁、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甚至演变为负罪感和自我否定。
“结核病可防可治,但病耻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结核病患者接受治疗的阻碍。”田生盛说,社会支持是消除病耻感最强有力的武器。只有对结核病有了更多了解,我们才能破除对结核病的刻板印象,改变成见,帮助患者消除病耻感,提高治疗的信心。
记者了解到,为大力开展结核病防治宣传工作,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3月21日—27日晚,许昌市卫健委联合许昌市结核病防治所,在许昌市地标建筑中原国际大酒店开展“为终结结核病 点亮城市的红”亮灯活动。
让我们携起手来,终结结核病的流行,共同捍卫群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