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记得小时候在学校读这首诗,虽然对诗中意思似懂非懂,却心里有凄凉离愁的感觉。万物生长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而现在读这首杜牧的《清明》心情却大相径庭,有余韵邈然,耐人寻味的感觉:漫天的雨丝萦绕在人间的春天,一个牧童,一处酒家,远处杏花如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清新、生动,意境优美的丹青水墨画跃然纸上。
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时间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春雨清明湿杏花,小山明灭柳烟斜。东风解语拾我意,送送萦肠入君家。”带雨而开的杏花,伴露而眠的梨花,随风翩跹而舞的垂柳……这首诗记录了祭扫的日子,气氛显得有些凝重。清明,俨然是文化传承的接力棒,承载着人们一年的岁月中对亡灵、对亲人的深深追忆、浓浓的思念。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两大礼俗主题。欧阳修词中的清明正好契合了这一主题:“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踏青郊游,这两大传统在中国自古传承,自古不辍,既延续了传统节日的悠久历史,又蕴含当下的别样内涵。
纳兰性德词中的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白居易笔下“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柳永词中的“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黄庭坚词中的“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无不显示着清明节烟雨朦胧的意境和让人惆怅的情绪。
清明,也可以驻足春天的旷野,或者漫步林荫,既可以感受雨丝的烂漫真情,又可以聆听百鸟的歌声,享受大自然的美妙,欣赏一幅酣畅淋漓的水墨丹青。
又是一年清明,跟着文人在古诗词中徜徉,领略其间的明媚春光和淡淡的忧伤,正是:清明寄相思,踏青寻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