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春秋楼

麦收的时节

□田迎旗

每当初夏,凡听到黄鹂鸟的叫声,童年时麦收的景象就会一幕幕展现在眼前:清晨,被布谷鸟叫醒的人们早早地起床,踏着朦胧的晨曦出工开镰收割,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金浪涌动,大婶阿姨们手持锋利的镰刀从田边依次排开,你追我赶、争先恐后,镰刀在手中飞舞,霎时间,一排排整齐的麦穗被摆放在地面上。从田间地头到乡间小路,收割、装车、拉运……处处可见人们忙碌的身影。生产队的打麦场上,大人们黝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20世纪60年代,农村还没有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还归集体所有,每当麦收前夕,村子里处处流淌着丰收的气息,站在村头一眼望去,金黄的麦田如万亩倾涛波浪起伏,微风吹来,空气中带着小麦的清香。这时,生产队里忙着修路搭桥、购置农具、平整打麦场,家家户户磨镰修车忙个不停。临近收麦时,村镇的集会叫小麦会,是老农们每年为了购置农具、在收麦前自发形成的集会,在这里更是充满着浓浓的麦收气氛,草帽、镰刀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一个个桑叉、木锨的买卖摊上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为了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劳动的爱国主义情怀,每年麦收时节,学校都会放假,组织小学生参加生产队的义务劳动。每当开镰收割,老师们总是带领学生们投入麦收第一线,为大人们送饭、送水,帮助人们磨镰推车……尽量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生产队分忧解难。为了做到丰产丰收、颗粒归仓,老师们还会组织学生们组成拾麦突击队,把掉落在地上的麦穗捡起来。为了调动大家的劳动热情,有时还会分片包干,分组进行劳动比赛,最后再评出模范小组,模范小组的学生们会被奖励或分发人丹、清凉油等,以此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田里的麦收现场,清晨总是以收割为主,收割后的小麦经过晾晒待水分蒸发后即可装车拉运,一辆辆牛车、架子车装得像一座座小山在田里艰难地移动。这时,学生们就会簇拥上去你推我拽,将车子护送到马路上,然后再返回来小心翼翼地清理掉在地上的麦穗。骄阳下,小朋友们豆大的汗珠布满脸颊,一张张娇嫩的小脸被太阳晒得透着红晕。生产队里的打麦场,是男人们竞技身手的地方,摊场、起场、扬场、打晾等都是技术活,关键环节和关键岗位总是有那些技术过硬的老农去完成。中午过后,摊铺在麦场上的麦秧被晒得发烫。这时,饲养员就会套上耕牛拉着石磙对麦秧进行碾轧,石磙发出吱吱呀呀的叫声,每当叫声戛然,大人们就会快速将麦秧收起来,把经过脱粒后的麦子夹着麦糠集中堆在一起形成麦堆,这时再迎着风势,一锨掀将小麦铲起撒向空中,由于风力的作用和老农扫帚的有效配合,金黄的麦堆逐渐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麦粒如颗颗珍珠,晶莹透亮。这时,人们的脸上无不透着幸福和满足。

小麦是中原地区的主要作物,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对小麦都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在农村,其他粮食都叫杂粮,只有小麦磨成面粉后才叫“好面”。由于小麦生长周期长,加之缺乏科学种田知识,普遍存在投入多、产出少的现象,人们除了逢年过节和家里人来客去外,平时都难得吃上一顿好面馍。红薯是高产作物,为了能让社员们填饱肚子,生产队里大面积种植红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家家户户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红薯。小时候由于我长期营养不良,身体、脾胃都极度虚弱,家里总是把平时省吃俭用的“好面”用来贴补我。记得有一次我生病,几天在床上不思食欲,妈妈跑东家、串西家,终于借来了半碗“好面”。当妈妈把一碗热腾腾的好面粥递到我手里时,在一旁的哥哥愤愤不平地说,看小弟害病多好,以后我也经常害病,让你们也给我做白面粥。

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麦子的收成,决定着年内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村子里,哪个生产队的小麦收成好,社员们家中有余粮,群众就会扬眉吐气,周围的人就会另眼看待,十里八村的大姑娘们就会托人介绍嫁到这里来。

在我童年的时候,长期被贫困围绕的人们受尽了饥饿的折磨,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有饭吃、有衣穿。那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讲起从前的故事,相传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村子里土地少,收成微薄,人们大多靠外出扛长工、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养家糊口。多少年来,村子里流传着一首民谣:世世代代地里忙,年年岁岁无余粮,灾慌之年卖儿女,望穿秋水渡炎凉。据有关史料记载,村子里由于人均土地少、粮食产量低,历史上有不少志士仁人潜心改变人们生活、提高粮食单产,但小麦亩产一直徘徊在50公斤左右,凡遇上灾荒之年,村民们都会背井离乡、妻离子散。民国年间,由于连续三年大旱,粮食颗粒无收,一年内村里就有十多人被饿死,不少人被饿死后由于没有衣服和棺材,都是赤身裸体葬在村旁的一个壕沟边,后来那里被人们垦荒种上了南瓜。村子里便称那里南瓜沟。在后来的几十年间,南瓜沟的南瓜个儿大心实,产量高、味道鲜美,还适宜存放,养育了村里一代又一代人。人们说,这是祖先们对后人的恩赐,把自己最后有限的资源全部奉献给了后人。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社员们的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科学种田知识迅速得到普及,小麦亩产大幅度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由原来的温饱快速向小康过渡,实现了生活水平的大幅度跨越。

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回忆起当年麦收的情景,就似乎又找回了童年的欢乐与幸福。那时候,虽然年纪小,可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体验收获的感觉是那样的充实和快乐。如今传统的收麦方式被隆隆的收割机声所淹没,骄阳下人们挥镰收割、打麦场上那飞转的石磙和老农传统竞技,也许将永远离开了我们的视野,成为历史的记忆。当人们再次走进麦收的田间地头,看到的是随着隆隆的机器声响,金黄饱满的麦粒被收割机溢出体外,收割、脱粒、耕作、播种等多种作业一次性完成,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缩短了收麦时间,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看到了这些,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的麦收现场,因为是从那时起我才逐渐学会了勤劳俭朴、爱岗敬业,培养了自己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的个人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