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春天是美的,美得不知道如何去形容。我要赞美春天,用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对春的感知和理解。
春天是暖和。这暖和是来自大自然的,是沁人心脾、深入骨髓的。这暖和带着花草的芬芳、空气的清新和阳光的味道。
清晨,一轮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在阳光的照耀下,大地慢慢开始苏醒,阳光下的人们也自觉或不自觉骚动起来。
瞧那边,一群大爷大妈坐在太阳底下一边晒暖,享受着阳光的恩赐,一边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家长里短地闲聊,还不时发出惬意的、爽朗的笑声。
看那边,几个年轻后生哪顾得“春捂秋冻”的古训,急不可耐地脱去捂了一冬的冬装,换上薄薄的、时髦的外衣,尽情展示着优美的、苗条的身材。一个个花枝招展,光彩照人。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群鸭子在水中尽情地、放肆地嬉戏着,荡起层层水波,它们不时发出“呱呱”的笑声,仿佛向人们炫耀:春天是我们的!
春天是解馋的。春天一到,地里各种野菜便争相破土而出,荠荠菜、面条菜、马食菜(学名马齿苋)、蒲公英、灰灰菜等等数不胜数。还有树上的槐花、榆钱、香椿和嫩柳芽等。看吧,河坡上、田野里,到处是挖野菜的人们,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小时候,我们最盼望的就是春天。春天到了,母亲会将从地里挖回的野菜变着法地做给我们吃:马食菜和着玉米面焙成饼,香脆酥软;还有用别的野菜和着玉米面做成丸子上笼蒸熟,再将这些野菜丸子做成丸子汤,吃起来很美味。母亲还将捋回来的嫩柳芽用开水焯熟,凉水过后配以蒜泥、醋、食盐及少许的香油拌匀,吃起来清香中略带苦味,就着玉米面饼和红薯面窝头好吃极了。在过去那些很少吃肉的年代,母亲做的野菜食物无疑是最好、最解馋的美食。只是后来不知为何这些东西却少有人问津,不过当下这些野菜被人冠以纯绿色食品再次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
春天是热闹的。春天到了,随着气温的日渐回升,憋了一冬的人们纷纷走出户外,去充分享受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恩赐。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到处是一片热闹的景象。老人们走进公园、广场,或跳广场舞,或打各种健身拳,性情来的时候也可以跟着音乐高歌一曲;年轻人约三五个好友走进大自然,去感受春天的阳光、空气和鲜花;更有天真爱动的孩童,他们尽情地、肆无忌惮地在小区里或者田野里撒野、嬉戏打闹……
还有那些叫得出名、叫不出名的小鸟也开始多了起来,它们凑到一块叽叽喳喳相互诉说着寒冬的憋屈、迁途的艰辛及对春的见解,好不热闹。
春天一到,春会就多了起来。春会是很热闹的,按照传统,春会是要唱大戏的,也叫春戏。春戏一般唱三天十场戏,请的是当地传统的地方剧种,比如曲剧、豫剧、越调等。但也有请外地剧种的,只不过少之又少。过去,哪里唱春戏,方圆十里八村的都来看戏,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爱看戏。
春会当然离不开买卖东西的,有摆地摊的,也有耍把子卖艺的,但大多是凑热闹闲逛的。春会分正会和偏会,正会那天各家各户要设家宴招待前来做客的亲朋好友。宴席上少不了猜拳行令、推杯换盏。当下,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宴席一般到下午早早地就结束了,各回各家。而在过去,大都是要闹腾到夕阳西下,客人才恋恋不舍地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