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导向 突出科研团队的特色性
2022年3月,许昌学院中原学者郑直教授领衔的《钧瓷釉微纳结构调控技术及应用》和武玺旺博士领衔的《金刚石线锯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及应用》获得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赵艳敏教授为主要完成人的《偏微分方程高效有限元方法新模式研究》获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奖数量和获奖层次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均处于领先地位。其中,该校系《钧瓷釉微纳结构调控技术及应用》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联合大宋官窑、孔家钧窑、正玉钧窑等许昌钧瓷文化产业知名企业共同申报河南省科学技术奖。
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该校的河南省微纳米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微纳米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立项建设,2015年通过河南省科技厅验收,为同类院校中首批通过验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面向清洁能源、新材料前沿领域,集中开展功能性纳米结构的设计与构效关系研究,积极为国家材料科学领域贡献实质性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
团队现有固定研究成员60余名,现任实验室主任为中原学者郑直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教授,还聘请了20余名包括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在内的兼职教授。
实验室已建成3600平方米的专用实验室,拥有包括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激光拉曼光谱仪(Raman)等在内的价值4600万元的仪器设备。
实验室目前开展四个方向的研究:微纳米结构储能材料的设计与构效关系研究,光电转换材料微纳米结构的构筑及器件性能研究,纳米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特色功能材料的应用研究。该实验室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省杰出人才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省科技攻关等省部级以上项目40余项,到账经费超过3000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余篇(SCI、EI收录),获授权国家专利70多项,获河南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河南省专利奖1项。
河南省微纳米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与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大宋官窑股份有限公司、禹州神垕镇孔家钧窑有限公司、许昌美特桥架股份有限公司、许昌百昌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等开展金刚石制品、钧瓷产品、电缆桥架等研发合作,持续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推动企业技术更新与产品升级。
科研团队是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许昌学院通过组建创新型科研团队不断汇聚优秀人才、整合科技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催生高质量创新成果,助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前,该校已经组建由3名中原学者领衔,以1名中原领军人才,2名中原青年拔尖人才等“中原千人计划”(中原英才计划)为骨干的硕士培育学科科研团队。该校科学研究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打造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3个硕士培育学科,分别由郑直、姚致清、黄继红3位中原学者担纲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另外还组建涵盖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河南省特聘教授,1名香江学者,7名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22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在内的高层次科研团队。“微纳米结构与应用”“动力学与控制”“河南省低维特色功能材料与应用”“河南省生物标识快检产品研发”“河南省密码学与数据安全理论及应用”等5个团队入选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食品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纳米催化材料与应用”“中原农耕文化与乡村发展研究”等6个团队入选河南省高校科技暨哲社创新团队。目前,该校已获批河南省级别的科技暨哲社创新团队1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