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

许昌“三国文化”核心要义刍议

□黄杰

“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三国文化”是什么文化呢?许昌“三国文化”核心要义又是什么呢?

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沈伯俊对“三国文化”做过比较全面阐释:“‘三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世代累积型的文化,它是漫长历史时期中民众心理的结晶,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各地也广泛传播。”

说到“三国”,离不开汉魏;说到汉魏,离不开许昌。公元196年,时任镇东将军、领兖州牧的曹操采纳谋士荀彧之策,亲自率兵到洛阳,迎汉献帝移驾许县。自此,许县便被称为“许都”。

这是汉末历史的一大转折,也是曹操一生事业的一大转折。此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奉王命而讨不臣”,在军阀混战中取得了政治上的极大主动,为他统一北方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建立曹魏王朝,“三国”时期正式拉开序幕。因“魏基昌于许”,曹丕将许县改名“许昌”。因此,许昌从得名之初,便与三国、曹魏紧紧联系在一起。

那么,许昌“三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曹魏文化”,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曹魏文学。从公元196年始到公元220年止,以曹氏父子为首,以“建安七子”等文人墨客为主要成员,创作的系列文学作品,形成了引领当时社会文风的“建安风骨”。二是曹魏古迹遗址承载的文化。许昌现有80多处三国时期遗留及后来民间传说的相关古迹遗址,包括汉魏许都故城、八龙冢、华佗墓、钟繇洗砚池、贵妃苑,以及春秋楼、灞陵桥、曹丞相府等。三是《三国演义》及民间传说留给许昌人民的精神财富。《三国演义》120回中,有56回涉及许昌;毛泽东主席先后三次到许昌,对三国文化、曹操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还与罗章龙联句赋诗《过魏都》;郭沫若对许昌三国文化也给予了“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的高度评价。

据历史记载,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后,在原城池的基础上,盖宫室、筑殿宇,建官署府第、修粮仓武库,辟园林、扩街道,立宗庙社稷,使许昌成了一座豪华、壮阔的京都;魏文帝曹丕废汉立魏后,“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魏明帝曹叡一度率百官设朝许昌,“天下当朝正许昌”——许昌,“曹魏故都”名副其实。

物换星移,世事沧桑。据《许昌县志》记载,公元423年,“十一月,魏周几寇许昌,许昌溃,夷许昌城”。从此,许都城废,一代帝都仅存遗址,但其高光时刻、灿烂文化永留史册。

在许昌,以“曹魏文化”为核心的“三国文化”厚重而隽永,精彩又丰富,也造就了许昌人的宽厚包容、许昌城的开放创新。如今的许昌,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三国文化之城,是一座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之城,是一座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全国文明之城,是一座古老土地绽放青春之花的魅力新城。

(作者系许昌学院文史与传媒学院实践教学教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