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英
9月30日是第九个烈士纪念日。在这个缅怀先烈的日子来临之际,想把一个烈士的故事讲一讲。
加入人民军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是爷爷的发小。
他1924年出生在豫中平原一个穷苦家庭,父亲早亡,没有兄弟姐妹,和母亲相依为命。
1945年,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当时的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两种命运。庆祝抗战胜利的鞭炮声还没完全消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枪炮声就隐隐而来。
那天,他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临行之前,爷爷把身上仅有的几块大洋塞给他,匆匆叮嘱几句,就此泪别,杳无音信。
1952年的夏天,爷爷收到一个从部队寄来的包裹,包裹里有生前用过的茶缸、毛巾等遗物,烈士证明上赫然写着:1947年6月入伍,生前是排长,1949年1月6日在淮海战役牺牲。
炎炎夏日,爷爷的心却如冰冻。那几天,性格开朗的爷爷只干活,不说一句话。家里人都知道,他是以这种方式悼念他最好的儿时的伙伴。
后来知道,他被抓后编入国民党74师王牌军,由农民成为一个兵。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在山东沂蒙山区打响。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由毛泽东指示,陈毅、粟裕指挥,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国民革命军整编第74师进行的进攻作战。5月13日至16日,华东野战军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国民革命军整编第74师,活捉张灵甫,一举扭转华东战局。
后来,国民革命军整编第74师一位机枪手回忆:漫山遍野倒下的都是人,一片片地倒,一遍又一遍爬上来,尽管弹药火力仍然充足,但一种情况开始弥漫开来 :机枪扫射的是自己的同胞,我们都是中国人呀!于是,机枪扔掉,甘愿被俘。他就是1.9万俘虏中的一个。本来他们大多都是“抓壮丁”去的,从此,农民的儿子加入了人民的军队。这就是烈士证明上写的入伍时间是1947年6月的缘故。
参加淮海战役
徐州,北据齐鲁,南屏江淮,四省交界之地,处于京沪、陇海两大铁路交会点,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宁失良田千顷,不丢徐州寸土”是军事家坚守的信条。20世纪中叶那场发生在中原地区的惊天动地的大决战,60万人民解放军和80万国民党军在这里兵戎相见,殊死一搏。
淮海战役前,他一定为解放区的老百姓扫过地、挑过水、推过磨。
淮海战役前,他一定憧憬着全中国解放后,回家看望母亲;他不知道的是,母亲为了寻他,早已不知所踪。
淮海战役前,他一定也咬破手指写下血书表决心。
……
战役打响后,他一定看到围歼黄百韬时,大片大片倒下去的战友。
战役打响后,他一定看到那一个个勠力拼杀的穿越硝烟的英勇身影。
战役打响后,他一定在碾庄冰冻的田埂上,挖过壕沟。
战役打响后,他一定双脚踩在大王庄烫脚的土地上,在一片火海中,奋力冲上去。
战役打响后,他一定在那个冬日黄昏,当阵地再次夺回时,听到血往土地渗透的吱吱声。
……
他一定在最后发起总攻的前夕,把自己的家庭住址也写在了老百姓的门板上。
他牺牲在1月6日,那天是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的时刻,离战争结束仅仅差四天。
无论是歼灭黄百韬的碾庄战役,还是围歼黄维的双堆集阻击战,还是对杜聿明的陈官庄总攻,每一场都是恶战。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打响,至1949年1月10日以在陈官庄活捉杜聿明结束,历时66天,歼灭敌人55万余人,3万余名英雄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那些鲜活的面庞,惨烈的战场,成为幸存者永远浸入骨髓的记忆。
幸存者说:死了那么多战友,功劳是他们的。活下来的人只有努力工作,用心守候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幸福生活。
永远不忘烈士
1959年4月,淮海战役纪念馆在徐州奠基,1965年建成开放,3万多名烈士的名字镌刻在纪念馆回廊墙上。
20世纪70年代,为纪念淮海战役陈官庄歼灭战中牺牲的烈士,陈官庄烈士陵园建成。那里安息着7200多名烈士,他也长眠在他最后战斗过的地方。
“唯先志以追远,立丰碑以纪德,布大信于天下”。2014年,国家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这是以国家的名义向烈士致敬,让在历次战争中牺牲的英烈永远受到后人的缅怀和敬仰。
烈士纪念日的背后,是铭刻在民族记忆里的光辉历史,是挺立在民族身躯里的不屈脊梁,是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源源动力。每一个烈士纪念日,都是一次圣洁的悼念,一次记忆的唤醒,一次国民意志的激励。
烈士纪念日犹如一座丰碑,立在每个人心中,让人们时刻不忘今日幸福生活从何而来;烈士纪念日犹如一座灯塔,照亮前方的路,使我们时刻牢记方向在哪里;烈士纪念日犹如一座警钟,提醒每一个人唯有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是对烈士遗志最好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