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增阳
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再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个匠人需要经历多久的潜心创作与实践?苗长强的回答是:53年。
而从一个17岁进入瓷厂工作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为钧瓷艺术不断钻研的探索者、耕耘者、开拓者,苗长强可能要用一生去完成。
8月,当苗长强捧回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证书,这个钧瓷界唯一一个、陶瓷界也极为罕见的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三项国家级荣誉于一身的古镇“钧瓷人”,最先回忆起的是年少时期父亲苗锡锦在昏黄的灯光下撰写钧瓷资料、研究钧瓷原理的身影。
浸淫于神垕古镇千年不灭的窑火营造的厚重钧瓷文化之中,父亲苗锡锦是对钧瓷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弘扬作出重大贡献的开拓性人物,钧瓷艺术成为苗长强心中难以割舍的情结。
高中毕业后,17岁的苗长强到镇办新华瓷厂实验室工作,从造型和配釉学起。1985年,苗长强进入西北轻工业学院硅酸盐工程系陶瓷专业深造。在那里,他将自己长期的钧瓷烧制实践和专业的理论知识相结合。1987年,经过两年专业学习的苗长强在老家建起了4立方米的双火头煤烧窑炉。苗家钧窑从此起步,直至今天。
“钧瓷体现的是火的艺术,从一千余年前发展至现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钧瓷人’应该始终坚持自身特色。钧瓷之美,美在器型,更美在釉色。一件作品的造型一定要体现出釉色之美,要提供一定的釉面来展现釉色。”苗长强说,当代“钧瓷人”要从钧瓷艺术的厚重历史中借鉴精气神,体现时代性,用窑变展现钧瓷的深厚文化内涵和旺盛生命力。在苗长强看来,端庄大气、古朴典雅是传统钧瓷的魅力所在。
创新不离宗,仿古不拟古,用传统的文化元素打造当代的艺术经典,是苗长强一以贯之的创作思路。在钧瓷新釉色的开发和新造型的设计上,苗长强一直坚持这一原则。他的作品《长城鼎》《三阳开泰》《小口尊》《凤火瓶》等皆是如此,大气、浑厚、庄重、震撼。
在苗长强看来,想要烧制出好的钧瓷作品,既要热爱钧瓷,又要懂得钧瓷。“对钧瓷的理解和认知,需要经验的总结,但不能只停留在经验的总结上,要从工艺、技艺、元素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和分析。陶瓷制品的烧成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苗长强说,传统的钧瓷需要有更加科学的理论研究。学习硅酸盐工程专业的苗长强将钧釉研究上升至科学层面,成功破解钧釉中的许多奥秘,并逐步运用美学法则和造型艺术规律,反复实践、不断创新,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传世之作。
“回望几十年前,老一辈‘钧瓷人’复烧钧瓷,可以说筚路蓝缕,充满坎坷。当我们重新审视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代又一代钧瓷前辈、大师的步伐和艺术特色时,就会清晰地发现,每一个在钧瓷艺术道路上留下艺术烙印的‘钧瓷人’,一定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这其实阐释了一个道理,一味地去模仿抄袭,一味地生搬硬造,一定会走入艺术的死胡同。我们可借鉴古代元素,但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积累,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苗长强说。
获得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对于苗长强来说,有变化,但更多的是一种热闹之后的平静。“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钧瓷人’,我们烧制出的每一件钧瓷精品,取得的每一项荣誉,都来源于个人不断探索和实践,更来源于千年钧瓷文化为我们提供的丰厚沃土。可以说,千年不灭的钧瓷窑火,孕育了每一个‘钧瓷人’。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我想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更是对厚重钧瓷文化的认可,对当代钧瓷创新发展的认可。立足传统,面向世界,以更广阔的胸怀参与到时代的发展大潮中,钧瓷的未来更加光明。”苗长强说。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苗长强一直通过言传身教,鼓励和支持更多新一代‘钧瓷人’的发展。“国家的发展为新一代‘钧瓷人’提供了很好的创作机会和平台。面对未来的钧瓷行业,“钧瓷人”要有自己的坚持。一是坚定自信。钧瓷的窑变特性决定了它充满生命力。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特质,为钧瓷艺人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和发展空间。二是了解文化。要对钧瓷文化的历史脉络和深厚内涵有更加准确的了解。三是掌握技艺。要在掌握钧瓷传统烧制技艺的基础上,从工艺和技术等方面不断革新,利用科学引领发展,创造钧瓷艺术新的辉煌。四是坚持个人风格。要传承优秀 文化,继承优秀技艺,对于优秀的作品,不能全盘照搬,要打造属于自己的风格。要懂得和善于学习,从生活、历史和其他艺术门类中汲取养分,不断提升自我。”苗长强说。
以型为骨,以釉为魂。保持着对钧瓷艺术的深沉热爱和对钧瓷艺术发展的坚定自信,苗长强追寻着钧瓷艺术千年的辉煌,延展着钧瓷艺术新时代更加广阔的艺术道路,传承着古钧风貌之文化元素,演绎着当代钧瓷的艺术经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