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已古稀,但父亲的微信名字是“老变小”。这些年父亲对待生活和工作一直是很乐观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父亲不服老的一种人生态度吧。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这首《渴望》电视剧主题歌,和父亲从花甲到古稀的十年生活是多么相像。
10年前,父亲带着行囊从郑州到了许昌。在此之前,他干了一辈子农活,从此又踏上了远行劳作之路。
在许昌,父亲从零开始,最先干的活是绿化项目。在工地上,父亲负责平整土地、植树、栽培花草苗木、管理和养护。两年后,父亲已开始负责一个小区的园林绿化和养护工作。
到了2014年年底,公司又委派他管理建安区五女店镇董庄村240亩苗圃和苗店村210亩苗圃,还要负责秋湖湿地公园后期管理和养护。这份工作,一直做到现在。
董庄苗圃和苗店苗圃相距12公里,父亲经常穿梭于这两个苗圃和秋湖湿地公园三地之间。他协调关系,确保苗圃作业中的施工安全,把人员调配和车辆调度等做到井然有序。
2019年8月,某小区急需3棵白蜡云片和3棵香樟树,公司要求当天送达。为赶时间挖树,苗圃里的一窝青马蜂落在父亲的身上和头上叮咬,他全身有21处被蜇伤。他有着山里长大和当年在部队当兵锻炼的经历,凭着身体老底,竟然幸运地挺了过去。虽然圆满完成了工作,但父亲落下了瘙痒和疼痛的后遗症。
父亲在许昌,我在郑州,父亲对我的关爱从未停止。2015年前,我遭遇到了人生的困境,从那时起,父亲就一直支撑着这个家。2015年后,我开始创业,他把工资提前支取出来支援我一笔钱让我打拼。父亲已60多岁,拿着钱时我潸然泪下。后来我结婚生子,他又多般关心照顾,舐犊之心,了然心间。
岁月在流逝,日子也在一天天变好。由于苗圃里比较繁忙,父亲平时不怎么回郑州家里。只是每年春节前,他会早早回家。父亲象棋下得好,名扬全小区。尽管他在家的时间很少,但小区很多邻居还是记得他。
2019年春,我们开车到许昌看望父亲。到了苗圃里,两岁多的儿子带着小铲子和小铁桶,父亲带着他挖树的大铁锨,两人在沙堆上一起玩耍,别提有多高兴了。
2021年郑州“7·20”暴雨,父亲的苗圃也未能幸免。父亲在电话中说,苗圃遭灾了。尽管一片汪洋,父亲依然很乐观,他说虽然屋里被淹,但这里啥也不缺,不用我们操心。父亲的坚毅和豁达让我既宽慰,又心疼。
今年,父亲70岁了。前不久他告诉我,苗圃合同就要到期了,他要彻底卸下这副担子了。我很希望父亲能早点回来,在小区里散散步,下下棋,和邻居们唠唠家常叙叙旧,好好安享晚年的幸福。
岁月无声,时光如驹。已经闭幕的党的二十大,为未来的中国描绘出了新的发展蓝图和光明前景。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如春潮般涌动向前。
年过花甲的父亲,不甘落伍,勇于开拓,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用在部队里学到的知识,用长茧的双手换来日子的幸福美好。这种孜孜以求的上进精神深深鼓舞着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十年岁月,寒来暑往,有多少次迎着晨曦,有多少次伴着落日,在这片苗圃里,留下他辛勤劳作的身影。挖坑栽树,培土修剪,到底有多少棵树被移植,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对于这么一份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些年来他还是担了下来。
这十年来,他一边打理苗圃,一边学习绿化知识和传统文化易经,依然紧跟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步伐,对不熟悉的新生事物从不排斥,并通过学习欣然接受。在干活的同时,他还时不时为老家的亲戚朋友帮帮忙,为刚出生的孩子起名字,永远保持着一颗向上的、年轻的心。
这十年来,我们总是聚少离多,几乎是郑州、许昌两地奔波。时间久了,村子里的人也都认识了父亲,知道他是在这里负责苗圃的“大管家”。日常干活时他们就在一起,闲暇时又聚在一堆休闲娱乐。在这平原小村庄里,留下了父亲的身影。那来回折返的串串脚印印证着父亲已经融入这里,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分子。
前不久,看到新闻说郑许城际铁路就要开通了,我欣喜不已。我是多么盼望父亲能早日完成他的工作任务,搭乘着便捷的城际列车回到郑州的家,颐养身心。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劳作了这么多年,父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辛勤的汗水收获了累累硕果。与此同时,他脸上的皱纹也越来越多,伟岸的身材、康健的身体已经渐渐远去。未来的日子里,唯愿父亲身体倍棒,矍铄开朗,精神向上。
父亲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趁着还能动动,在这里能招呼着大家干活,把苗圃管好,为公司分忧,我很知足了。要不是赶上这个好时候、好时代,上哪里去做这些事情呢?虽然苦点累点,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可亲可敬的父亲,从花甲干到古稀。他用自己的奋斗,见证着新时代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