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我面前的老人,精神矍铄,满面红光,怎么也想不到她已是耄耋之年。她叫许春梅,1940年生于历史名城西安。1949年西安和平解放后,有一天,许春梅得到一个消息,豫剧大师常香玉创办的“香玉剧社”正在招生。从小就喜欢看戏唱戏的春梅瞒着家人,偷偷来到剧社考试,结果被录取了。
这时的“香玉剧社”已由民营改民办公助,常香玉为社长,西北剧协秘书长陈若飞兼副社长,陈宪章、赵义庭任副社长,剧社下设社委会、组教组、学生队等。剧社专门从北京聘请李三星、白俊亭、朱文彪等优秀教师任教,教授学生基本功、武功、唱腔。常老师对这批学生非常关心,从严要求,她的一句“戏比天大”,就像种子一样种在了春梅心上。
学戏很苦,每天5时起床,22时休息,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许春梅至今还记得,常香玉父亲张茂堂给她排的第一个小戏叫《柜中缘》,她演剧中的许翠莲,扮相俊俏,人人称赞,张茂堂甚至欣喜地夸她:“这就是将来的‘二常香玉’……”
春梅自幼聪慧,品貌端丽。进“香玉剧社”后勤奋学习,在常香玉的培育下,技艺竞进。3年后毕业,许春梅主攻花旦、刀马旦、青衣、闺门旦,不仅唱腔甜润、做工细腻,尤其武功坚实,干净利索。春梅扮演《穆桂英下山》中的穆桂英、《杨八姐盗刀》中的杨八姐,既有少女的娇羞妩媚,又有大将的威武凌厉。她扮演《双玉蝉》中的曹芳儿,把女孩子善良、哀怨的复杂心态活脱脱呈现在舞台之上,给古城西安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1954年,许春梅跟随常香玉来河南,在开封、郑州等地演出。1956年河南豫剧院成立,许春梅被分到一团任演员。在去长春参加电影《花木兰》的拍摄时,春梅有缘结识了河南豫剧院二团的名演员汪如意,二人从相识到相爱,最后结为伴侣,一同活跃于舞台上。
1962年,党和政府发出了支援革命老区建设的号召,许春梅和丈夫积极响应,来到革命老区大别山新县豫剧团工作。许春梅是剧团主演,丈夫是剧团团长、导演兼主演。他们认真演戏,任劳任怨,四个孩子都是剧团里生剧团里长,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大别山区的山山水水。看着一批批青年人不断成长进步,他们虽然很苦很累,但心里无比高兴。
1970年,许春梅跟随丈夫回到他的老家鄢陵县,在她艺术上日臻完美之时,不幸声带出了毛病,不得不抱着遗憾过早地离开了舞台,改行做幕后工作。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1986年春季的一天,几个河南省戏曲界同行专门来到鄢陵,鼓励支持许春梅继承、发展戏曲艺术事业,创办戏校,培养后继人才。
办戏校需要场地,需要资金,需要人员,更需要花费数不尽的心血和汗水。有人对春梅说:“你现在的日子要多清闲有多清闲,何必再去操那些心,流那些汗呢?”许春梅说:“我虽然不再登台演出了,但艺术的薪火需要代代相传,常老师‘戏比天大’的精神需要发扬光大……”经过紧张的商议、考察、筹备,她和丈夫自筹资金,购置服装、道具,建造排演大厅,聘请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资深专家任教,在鄢陵县杨树湾村创办了“百花戏校”。
按照当年常老师办“香玉剧社”时的教学模式,许春梅对戏校120多名学生从严要求,从练功、练唱入手,一招一式,一点一滴,都认真传授。两年时间很快过去,许春梅洒下的心血和汗水迎来了收获,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脱颖而出。1983年9月,“百花戏校”选出54名优秀学生,成立了百花豫剧团(后更名为“许昌市青年豫剧团”)。百花豫剧团先是在鄢陵及禹县、尉氏、汝南、上蔡、扶沟、西华等地巡回演出,后又到山西长治、晋城一带辗转演出,台口多为县、乡农村地区。他们演出《穆桂英下山》《三哭殿》《罗衫记》《三子争父》等十几个剧目。每到一地,热心观众都给剧团送来肉、油、粉条、豆腐等,还有上台给演员披送被面的……
从办戏校到办剧团,整整十个年头,许春梅走过了一条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的道路,学生从当时入校时的懵懂少年,逐渐长成为艺术能力成熟的骨干力量,让许春梅倍感欣慰。
今年9月将迎来常香玉大师百年诞辰,作为常老师亲自培养的第一批学生,许春梅思考着一个问题:豫剧艺术要再次迎来辉煌,需要做些什么?她说:“常老师‘戏比天大’的精神是我数十年人生的准则,它的影响对我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