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东城区有一处三国文化遗迹——魏文帝庙,许多三国文化爱好者前往参观考察,并通过博文、游记、抖音等对其进行介绍,但大都过于简略。
近日,我驱车到魏文帝庙进行考察,发现魏文帝庙供奉比较杂乱,有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送子观音、玄真大帝、龙王、众仙女等道教神仙,还有关羽、包拯两个历史人物。魏文帝庙竟然没有供奉魏文帝曹丕,“名”与“实”如此不符,在我所考察过的庙宇里是绝无仅有的。
许昌魏文帝庙,位于许昌市东城区祖师街道办事处郭集社区西南一片高岗上,南邻盐洛高速公路。山门是一座红墙灰瓦挑脊建筑,门楣书有“魏文帝庙”四个金色大字,两侧楹联为“顺民心清正日月生辉”和“顺天意国富星辰辉彩”。从楹联内容看,应该出自当地村民之手,对仗并不工整。屋脊有“二龙戏珠”雕塑,并有铁质“高庙”两红字,是典型的一庙双名。山门前有两座石狮子和一个方形大广场。广场矗立有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青石雕像。
魏文帝庙院呈长方形,是二进大院,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山门内墙挂有四张彩色喷绘,介绍了魏文帝庙建造、损毁、重修的历史,曹丕代汉称帝的故事和曹丕恩泽惠民的故事。
走进山门,首先是一座二层小阁楼,门楣上书“关公阁”三个金色大字,两侧楹联为“夜读春秋义同天”“身在曹营心在汉”,楼阁高约7米,面阔3间,进深4.1米,单檐硬山灰瓦顶,青砖砌成,是清代建筑。一楼内墙嵌有两块石碑,一块为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关帝阁并金粧神像”碑,另一块为记录清光绪四年当地村民为神像捐资情况的功德碑。二楼供奉着关羽夜读《春秋》的塑像,周仓、王甫两尊塑像,一武一文侍立于关公两侧。左侧的周仓为黑脸,手持大刀;右侧的王甫为白脸,手托官印。把关公供奉在魏文帝庙内且放在主要位置,从史学上看是不妥的,但从关公崇拜在百姓心中的影响力来看,倒是可以理解的。
经关公阁往里,中轴线上是玉皇阁,玉皇阁高约8米,面阔3间,进深4米,青砖墙,灰瓦顶,建筑保存基本完好。玉皇阁内,居中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塑像,其左是太白金星,其右是天庭武将,没有写牌位。据看管该庙村民讲,当年曹操在征讨张绣时,路过此地,所骑战马受惊,为严肃军纪,他割发代首。打仗回来,曹操认为是神灵对他的警示,于是就在这里建了座庙宇供奉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以期保佑曹氏家族和当地百姓,后来又在这里建了曹氏家庙。
关公阁西侧的厢房里供奉的是送子观音,当地百姓称之为子孙庙。在子孙庙北侧是包公殿,殿内有黑脸包公泥塑像,包公两侧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塑像。玉皇阁西侧有一间小屋,里面供奉的是玄武大帝。
魏文帝庙建于何时,没有确切史料记载。但据山门内悬挂喷绘上的文字介绍,大约是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征张绣从南阳凯旋之后,在此处建曹氏家庙。曹氏家庙建成后,每逢祖先祭日,曹操便携带亲眷在这里祭祀列祖列宗。曹丕在繁城受禅称帝后,迁都洛阳,并在洛阳建造了宗庙,这里的家庙便冷落下来。公元232年,魏明帝曹叡行省许昌宫时,到此祭祀,为纪念其父开国之功,将这里的曹氏家庙改为魏文帝庙。
但南宋之后,蜀汉在百姓心目中逐渐成为正统。明代许州知州于玭到此,认为曹丕是篡汉而夺天下,不应该得以供奉,便下令撤曹丕像,换上玄武大帝像,文帝殿改为玄帝殿。
郭沫若先生为曹操“翻案”之后,曹操的正面形象渐渐重回人们的视野。随着文化建设逐步得以重视,三国文化成为许昌主打文化名片,魏文帝庙重新被人们所关注,这里便成为许昌三国文化景点之一。然而,至今庙内仍然没有供奉魏文帝曹丕塑像,与魏文帝庙之名极不相符,也让三国文化爱好者到此参观时感到极为失落。
魏文帝在许昌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正因其在许登基以成大统,才让许昌成为名副其实的“魏都”。打造三国文化名片,魏文帝庙理应作为重要文化景点,尽量恢复其历史原貌。
真正让魏文帝庙实至名归,才不愧对曹丕这一文人国君在许昌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