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青
《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祭祀与军事构成国家两项最重大的内容。目前,考古发现已表明,在夏代都城级别的遗址上都发现了大型的祭祀遗存——“坛”和“墠”。坛和墠是我国古代都邑中常见的祭祀场所。《礼记·祭法》云:“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郑玄注:“封土曰坛,除地曰墠。”可见,人工建造的高出地面的圆形土台叫坛,低于地表的长方形浅穴式建筑叫墠。坛和墠,在禹州瓦店、新密新砦遗址都有发现。
在禹州瓦店遗址发现了大型夯土建筑基址WD2F1,位于瓦店遗址西北部台地上,南北长约31米,东西宽约26米,平面呈回字形。在该建筑的四周,发现与燎祭有关的红烧土面、红烧土坑,与瘗埋有关的五谷坑、重要遗物坑,与祭祀活动相关的人牲(人骨坑)、牺牲(动物坑),与摆放祭品有关的黄土墩,与祭亭类设施有关的柱洞等。发掘者认为,这些大型建筑,是祭祀建筑中平整地表后形成的‘除地曰墠’之墠,祭祀对象可能是地祇、百物神或祖先神等。
2002~2005年,在新密新砦遗址内城偏北处,也发现一座浅穴式大型建筑。这一浅穴式大型建筑的平面呈刀把形,其中西壁已遭破坏,其余的北、东、南三面均有迹可寻。此外,该建筑内部也未发现隔墙之类的遗迹。可见,这是一座不分间的通体式建筑。
新砦期晚段的多次使用的大型浅穴式露天活动场所,位于整个遗址的最高处,其浅穴式的特点,正符合“高而入于下”的特征,在其附近发现有同时期的整猪和盛放较多兽骨的小灰坑,说明这一浅穴式建筑遗迹的可能就是“坎”“墠”之类的祭祀遗迹。
其实,在二里头遗址早已发掘出此类祭祀遗迹,有“坛”和“墠”两类。所谓“坛”,主要是平面大致呈圆形、凸出于地面上的土坛,坛径一般在5米以下。坛上分布着一圈或二圈圆形“土墩”,坛的周围是干净的场地。所谓“墠”,是一种平面呈长方形的、里面铺有净土的半地穴式建筑物,往往里面还有成片的烧土面。
河南巩义花地嘴遗址,有可能与五子之歌有关。在该遗址发掘出东、西两个相邻的灰坑,其中西面的是长方形,东面的是近正方形,并有火烧的迹象,出土有鬶、三足盘、篦、蛋形瓮等。同一件器物,却被发现于两个灰坑之中,这两个灰坑显然,也非常见之灰坑,应是祭祀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