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那一年,也就是1986年,刘付生考上许昌师范,离开了乡村。
16岁的付生黑黑瘦瘦,害羞腼腆。那年有15个禹州老乡分到许昌师范865班,男生10名,女生5名。这个来自农村的少年在青春飞扬的865班一点也不显眼。唯一有点印象的事儿就是他和班长李根峰一起把头发烫了个满头卷儿。我们这些农村走出的孩子就没有上过美术课,师范的美术课既新鲜又让我们手足无措。付生同学就不一样了:他画出的小鸟快乐地飞向蔚蓝的天,画的小船在汹涌的大海上扬帆。
美术老师叫安廷瑞 ,是我们老家禹州的,经常提一篮子瓦片给我们看,说是在浅井扒村捡的,最后会神秘地来一句:“这可是好东西!”可惜,那时候我们不知道那是钧瓷。付生得到安老师的赞赏,一向腼腆的男孩笑得露出白白的牙。梦想的种子一旦植入心田,他先从外形上开始改变:为了成为未来的艺术家,勇敢地把头发烫成了卷儿了。
(二)
1989年,毕业了。行囊装满知识,我们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付生的老家是火龙镇,在县城的西边。付生当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
理想那么丰满,现实十分骨感。农村小学,校舍破旧,教室简陋,一块黑板,一只破钟,一群孩子,工作简单平淡。艺术家的种子刚刚发芽,眼看着要干瘪在乡村教室里。老校长看到年轻人的苦闷,语重心长地说:“那飞上天的是鹰,游在海里的是鱼,鹰到海里不行,鱼到天上不中。你能说鹰有理想鱼没有理想?咱到啥地方干好啥事,咱干不好大事咱就干好小事。”彷徨的夜晚,班主任冯老师的毕业赠言也在耳畔回响:“从农村来,到农村去。扎根乡村,奉献教育。”焦躁和苦闷改变不了现状,直面生活的付生就把理想“打包”,稳稳地站上了乡村小学的讲台。
那个年代,老师的工资很低。有一天发工资,付生手里紧紧攥着90多元,来到了父母干活的田间。
烈日下,年迈的父母面朝着黄土背朝着天,他远远看着,心里一阵酸。
“艰难的父母供我跳出‘龙门’,我也没能给家庭作点贡献!”
此刻,已经长大的男人感到汗颜。
理想的小鸟又开始叫唤。他咬咬牙,和好朋友在城里开了一家书画装裱店,利用业余时间发挥专长,多少为家里作点贡献。渐渐地,父母脸上露出笑颜,结婚生子,日子慢慢变甜。
(三)
2003年的一天,生活的小河突然转弯。因为“非典”,扇刘村小学原校长被免职。当时是非常时期,教体局领导当机立断,宣布付生暂任扇刘村小学校长。
不大的扇刘小学校,急缺教师,又矛盾团团。老领导和一些班子成员,有的临近退休,有的是本村的,工作难以分配下去。开学了,二年级还没人管,付生当了班主任。农村小学教师本来缺编,几乎都是包班制,既是校长,又是门卫,既是总务,又是美术老师……他忙得像个旋转不止的陀螺……
学校连买消毒液的钱都没有,怎么办?
付生左右为难,想到了自己的装裱店——执意转让……抗过了“非典”,装裱店没了,朋友跟他翻了脸。
(四)
2011年,上级通知他去关帝庙小学主持工作。
关帝庙学校,与其说是学校,倒更像个破庙。操场早被村民占了,种上南瓜和青菜,南瓜蔓爬满墙。墙灰脱落,露牙豁口。教室掉门又掉窗,地面凹凸不平,缺桌少凳,烂了的黑板似一块破布。厕所顶上的石棉瓦,露风露雨墙欲塌。这样的情景造成学生严重流失,六年级仅剩八名学生。
在操场上摘南瓜的老奶奶,热情地和付生搭话:“新校长啊,可千万保住学校。我孙娃到外村上学实在难,骑车路上风刮雨淋不安全,担心磕着碰着,有时午饭都来不及吃。俺们在家可操心呀!”
沉默的付生望着破败的学校,心很沉很沉……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默默铲除操场上的杂草。一个老师走来了,又一个老师走来了……
七月流火,八月的农村热得能把狗烤熟。棋盘一样的乡道上传来“突突”的摩托车声,走街串村的付生黑红黑红的脸淌着汗水,湿透的头发倔强地立着。终于把躲在家里不想上课的老师劝回了学校。
2012年春天,为了改变校容校貌,他上下去协调,找村里,找领导……最终看到村里一个企业家捐款硬化村道,他厚着脸皮找到企业家王红克,讲助学的重要,讲乡村教育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甚至要给人家送锦旗,立功德碑。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滚烫的话语,赤诚的心感动了王红克。改造门窗,硬化操场,粉刷墙壁,建了升旗台。暑假改建了厕所。
不愿意上课的老师返校了,流失的学生一个个回来了……
他明白教育不是说教,教育是春风般的熏陶和滋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更重要。结合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在校园里建立了百草园,百花园,百果园等;也为孩子们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图书室,命名为“三味书屋”;还创造性地在校园修建了造型台。这些造型台有三角形、四边形、梯形、圆形等,形状不一,色彩不同,可作凳,可为案,既装饰了校园,又是最直观的教具。他用艺术家的心建设着这座乡村学校。
关帝庙地势高,加上干旱,严重缺水,师生用水成大问题。付生和老师们一商量,决定把学校原来的井深挖。可是,没有钱……
有一天,我送女儿学古筝,偶然遇到付生,一个妇女正在和他吵闹:“你的工资不拿回家也就算了,我的工资你也垫给学校。学校打井比自己闺女重要?”原来他把老婆给女儿攒的学费给学校打井用掉了。
山高缺水的关帝庙,整整挖了一天也没见水冒泡。毫无办法的挖井人无奈地说:“刘校长,别挖了,这里真的掏不出水!”
付生和老师们心不甘,绕着井边转了一圈又一圈。深秋的夜晚凉如水,远处的群山也紧皱眉,猫头鹰瘆人地叫着。付生实在睡不着觉,披衣出门,拿着手电筒往井里照。突然像孩子一般叫起来:“出水了——出水了——”
井里明晃晃的泉水在冒泡……
乡亲们感动了,挖井的夫妻也感动了!把付生垫付的1000元送回来,说:“刘校长,你为俺乡下孩子着想,俺不能要这个钱。你把它拿来建学校吧。”
自此,百草园更加丰茂,百花园里鲜花如孩子们的笑脸,百果园里果实飘香,焕然一新的关帝庙小学生机盎然。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也突飞猛进。2013年5月9日,教育局携同禹州电视台在关帝庙小学召开现场表彰大会。关帝庙小学被授予“许昌市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称号,这是火龙镇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荣誉。
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刘付生唤醒的是一群灵魂,甚至可以说是一代人的灵魂。他就像一星烛火,映射在关帝庙的夜空,光亮也许微弱,但是不会熄灭。
(五)
2017年8月,付生从关帝庙小学调入葛村小学,在新的起点开始全身心投入。
他以创建“和谐校园、和美校园”为目标,即营造“和睦”氛围熏陶教师情操,建设“和谐”文化陶冶学生行为,描绘“和美景观”愉悦师生心灵。
一个乡村小学,经费有限,付生完成教学所需的同时,两年里,还外债过半,赢得老师们的理解和信任。又借助教体局改薄项目建设政策,先后建起了学生宿舍楼、餐厅、水冲式厕所,学校硬件配备齐全。这个艺术气质校长根据建筑各部分功能分别命名为“启航楼、育德阁、少年宫、青竹居、五味轩”。
更能体现付生艺术创造力的是学校后花园。花园命名“清华园”,整体布局以篆书“和”字为主体,四周共有四条小路,以我国四座名校命名为东华路、西大路、南开路、北大路,意在培养学生憧憬美好未来,立志成才的远大理想。花园里,芙蓉塘里荷叶田田,傍园而建的“学石碑”犹如一本打开的课本,与碑前的蜡梅树浑然天成,告诉孩子们“梅花香自苦寒来”。
葛村小学变成了绿树成荫,花海起伏,一步一景的花园式学校。美丽的环境提升了教师的幸福指数,诗意的校园文化改变着学生的行为习惯。
学校兴衰源在校长,根在教师。付生深谙这一道理,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被他提到了工作前列。
一天付生带着一名年轻教师找到我:“你的名师工作室能不能带一带我们学校的老师?她叫安师范,这个年轻人有情怀,热爱教育,素质不错,帮我们培养一下。”看到拘谨的安师范,问她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原来他的父亲也是一名教师,父亲希望她“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现在,她像父亲一样当了一名乡村教师。
——突然我就被感动了。
望着远去的两个背影,一个宽阔厚实,一个年轻瘦削,一个步履稳健,一个脚步轻盈,一个是现在,一个是未来,行走在乡村教育的道路上。我仿佛看到了无数这样的背影,尽管时而步伐踉跄,却始终没有回头,尽心尽力支撑着我们农村教育!
致敬付生,致敬所有守望乡村教育的师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