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寻禹·探源

寻禹·探源全媒体系列报道第25期 大禹祭祀篇

祭祀先祖大禹 传承民族精神

四川省北川县民间祭拜大禹活动 羌族群众祭拜大禹仪式

大禹陵刻石

上海某中学师生祭拜大禹

(扫码观看视频)

(扫码观看图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


寻禹·探源全媒体系列报道第25期 大禹祭祀篇

祭祀先祖大禹  传承民族精神

本报记者  邓雷  杨红卫  刘俊民/文  吕超峰/图

大禹,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无私的奉献,治理了洪水,统一了华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祭祀大禹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习俗,已经传承了数千年,并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古以来,大禹同炎黄二帝一样,是华夏儿女一直尊奉和祭祀的祖先。大禹死后葬会稽后,就开始有了守禹陵、奉禹祀的活动。自此以后,上至帝王下至黎庶,或官方,或民间,祭禹活动历时数千年,成为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活动。”中国民协会员、大禹文化专家董克义说。

大禹祭祀活动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主要祭祀形式是什么?全国主要哪些地方在做?近日,寻禹·探源全媒体报道组通过查阅资料、采访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

祭禹祀典的发展

“祭禹之典,发端于夏王启,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之子夏王启,祭会稽大禹陵,启这一祭禹方式,开创祭禹祀典之先河,是国家祭典的雏形。这在《吴越春秋》中就有记载: ‘启即天子位,使以岁时春秋而祭禹于越。’”长期研究大禹祭祀文化的董克义认为,祭祀大禹最早是从夏启开始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不远千里,亲自到浙江会稽祭禹。《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三十七年十一月“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上会稽,祭大禹”。这是专制朝代建立后第一次祭禹,首开皇帝祭禹的纪录,也开启了祭禹祀典的最高礼仪,至今大禹陵仍有秦国相李斯用小篆记载“秦始皇东巡祭禹”之事的石刻。

据董克义研究,在汉朝时,既有京师官社祀禹,亦有禹裔在墓地祀禹。南朝时宋文帝、梁武帝先后遣大臣到浙江大禹陵祭祀。隋至唐初,朝廷祀禹于安邑,并有京师庙祭。自唐中叶起,皇帝特别重视派遣越州长官到会稽陵庙致祭。

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颁诏保护禹陵,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宋史·礼志》记载,太祖乾德初,诏:“先代帝王,每三年一享,以仲春之月,牲用太牢,祀官以本州长官,有故则上佐行事。官造祭器,送诸陵庙。”又诏:“先代帝王,载在祀典……唐尧、虞舜、夏禹……各置守陵五户,岁春秋祀以太牢。”《宋史·太祖本纪》载:太祖乾德四年(966年)九月,“丙午,诏吴越国立禹庙于会稽,长吏春秋奉祀。”《元史·祭祀志》记载,致和元年(1328年)朝廷规定:“禹之庙依尧祠故事,每岁春秋仲月上旬卜日,有司涓洁致祭,官给祭物。”这说明宋、元大禹祭祀已经形成制度。

明、清两朝的祭禹仪式和制度最为完备,典礼也最为隆重。明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规定:“凡遇登极,遣官告祭。”明代十七朝,凡皇帝登极,遣官祭禹有十一朝,遣使特祭成为制度。清代祭祀隆盛,康熙帝、乾隆帝亲临绍兴祭禹,还遣官道绍兴祭祀21次之多。

民国时期,祭祀大禹改为特祭,每年9月19日举行,一年一祭。

新中国成立后,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公祭大禹陵典礼,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禹陵的首祭。绍兴市从1995年后本着“每年一小祭、五年一公祭、十年一大祭”的原则,采取公祭与民祭相结合的方式,每年举行祭祀活动。2006年,祭祀大禹陵典礼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祭大禹与祭黄帝一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祭祀大禹的形式

关于祭祀大禹的时间,董克义认为主要有个三个版本:一是春秋例祭,主要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八月;二是大禹的诞辰,大禹的生日相传为农历六月初六,一说为三月初五;三是大禹的忌日,有的地方把农历腊月廿三当作大禹的忌日。

祭祀大禹的形式,自古以来十分丰富,既有官祭,也有民间祭祀,体现了全民对大禹的敬仰。

皇帝亲祭。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开创了皇帝祭禹的纪录。清代,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二月十四,康熙帝玄烨亲临绍兴祭禹。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初十,乾隆帝弘历亲临绍兴祭禹。

遣使特祭。很多朝代都城距会稽遥远,大多情况下由皇帝派出使者前去祭禹。汉、唐、宋都有皇帝遣使特祭,元代遗官致祭不绝,明代形成制度。据有关史料,明代十七朝,凡皇帝登极,遣官祭禹有十一朝。清代康熙帝遣使到绍兴特祭8次,雍正帝3次,乾隆帝13次,嘉庆帝6次,道光帝4次,咸丰帝1次,光绪帝2次。

皇帝除遣使到会稽禹陵特祭外,有时也遣使到有关禹庙致祭。

地方公祭,主要是各级地方官每年在大禹陵和各地禹庙等进行春秋例祭和诞辰祭祀。

宗室族祭, 也就是禹氏宗族后人的祭祀,大都在大禹的诞辰或者忌日进行,这种民间祭祀一直绵延不绝。

京师郊祭。《礼记·郊特牲》指出:“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历史上京城大多每年举行郊祭,祭天地日月山川诸神,而有资格配以天地诸神的是人的祖先和历代圣君。于是,祭禹也成为郊祭的主要内容。

祭祀大禹的仪式

“有祭祀,必有仪式。祭祀的对象不同、形式不同、规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时代不同,祭祀仪式也有差异。大禹祭祀的仪式千百年同样经历了演变。”董克义说。

祭禹,是中国历代王朝祀典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历代对祭禹都极为重视。在先秦,夏禹与黄帝、尧、舜同列祀典。自汉以来,累代在京师立庙,奉祀先代创业之主、有道明君,夏禹均在其列。明、清时神州大地禹庙星罗棋布,祭禹为各地一大礼俗。

夏启祭禹,初创祭禹祀典。秦始皇开创了皇帝祭禹的纪录,也开启了祭禹祀典的最高礼仪。汉、唐、宋、元大禹祭祀逐渐形成制度,形成比较固定的祭禹仪式。明、清时诸如祭器、祭品、祭乐、祭期等祭禹制度和仪式完备,典礼隆重。

明、清时期的祭礼仪式大同小异,主要为:典礼开始,鸣炮九响,擂三通鼓,奏乐,乐止,主祭、分祭就位,鸣钟九响,奏乐,乐止,三上香,跪拜,读祝文,三献,全体跪拜,撤馔,奏乐,送神,鸣钟,鸣炮,礼成。

民国时期的祭祀仪式循旧制,只是把跪拜改为三鞠躬。

各地祭祀活动

大禹祭祀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通过祭祀,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了先祖的遗志和精神,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自2007年起,中国将公祭大禹陵典礼升格为国祭,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大禹祭祀的高度重视和对其历史价值的认同。这是对大禹功德的最高赞誉,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崇高礼赞。

大禹祭祀不仅仅是在浙江绍兴,在全国各地都有祭祀大禹的传统,无论是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大禹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四川北川县。北川禹里镇祭禹习俗千年不绝,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最初为原始祭祀,后形成庙宇祭祀。“岷山巍巍,蜀水绵绵。禹里羌山,锦绣北川。先祖大禹,奔赴中原。受命治水,居外十年。劳身焦思,以为民先。导洪入海,九州清晏……”2023年7月23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开幕式暨2023(癸卯)年大禹诞辰祭祀典礼在北川县隆重举行,海峡两岸嘉宾敬献花篮、羌红,恭读祭文,颂歌祭舞。交流活动以大禹文化为纽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海峡两岸同胞情谊,密切海峡两岸交流合作,深化海峡两岸融合发展。

湖南耒阳公祭大禹典礼。传说大禹治水行经耒阳,指导当地人开凿水井,缓解干旱之苦,从此人们饮水思源,奉大禹为神明。耒阳仁义乡是一个以庙宇供奉、乡民祭拜禹王的乡镇,习惯为每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

安徽蚌埠。每年农历三月廿八,蚌埠市怀远县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涂山禹王庙会。相传这天是大禹治水成功、大会诸侯的会期,自唐代起,当地民众自发举办涂山庙会,一直延续至今。庙会当日,沿淮民众十万余人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从数十里乃至百里外涌向涂山,参加祭祀大禹的盛会,集祭祀、歌舞、民俗活动于一体。

河南登封。登封市已举办了九届中国大禹文化之乡艺术节,八次祭祀禹王典礼。尤其是2017年举办的大冶镇禹王庙祭祀典礼,吸引了中、日、韩150余位大禹文化专家学者和大禹后裔参加。

“大禹祭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是感恩先祖、弘扬文化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表达了对大禹的崇敬和纪念之情,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国威。”董克义说。

寻禹·探源报道顾问团成员

(排名不分先后)

刘海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赵春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新砦工作队队长

赵海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

方燕明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瓦店和王城岗工作队原队长

王吉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蚌埠禹会村遗址工作队原队长

何俊杰  浙江省绍兴市文史馆副馆长教之忠  禹州市著名文化学者

刘俊杰  具茨山上古文明发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