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春秋楼

老家

□ 陈颖

接孩子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神秘地告诉孩子,要带她去一个她没去过的地方。把车停在路边,拉着她的手往巷子里走。

“妈妈,我们这是要去哪儿啊?”女儿好奇地问我。“去我的老家看看。”

走到巷子里一处十字路口,我停了下来:“就是这里,这个马路牙子是妈妈小时候经常蹲着玩的地方,往里走就是妈妈的老家。”

现在那里已经被新的小区取代,但我还是饶有兴致地对女儿讲:“对面没有拆迁的房子是我邻居家的,小时候我站在家里的平台上,可以跟邻居家的小孩挥手打招呼。”

“原来妈妈的老家回不去了。”女儿经常回爸爸的老家看望奶奶,在她的意识里老家是可以回去的。

十字路口一侧,小时候经常买泡泡糖的小卖部上次来的时候还在,现在变成一家饭店。继续往前走,一群老奶奶坐在树下聊天儿,她们肯定认不出我,但我认得她们背后的梧桐树,我曾经和小伙伴们在树下拾桐花、玩过家家。

望向下个十字路口,那里人群熙熙攘攘,依稀和30年前一样热闹。那时我六七岁的模样。一大早,一手攥着零钱、一手拎着饭盒,去给奶奶买早餐。奶奶最喜欢喝豆腐脑,甜咸各半,软糯鲜美。卖豆腐脑的阿姨认识我,给我多盛些,还夸我懂事。接过盛满的饭盒,我一蹦一跳地回到那座温暖的老房子里。童年就是在这样自由宽松、被爱、被信任的环境中度过的。

丸子汤、豆腐脑、水煎包……路口的小吃摊依次在我眼前出现。一转眼 ,这些摊位都30多年了。卖豆腐脑的阿姨成了老奶奶,她的女儿在忙碌着。热气腾腾的小笼包香味扑鼻,和小时候闻到的味道一样。丸子汤摊子还是几十年的惯例,上午卖丸子汤,下午只卖丸子,食客可以打包带回家自己做。

路过的人有的进店就餐,有的买了包子骑上车继续赶路,还有的碰见了熟人,站在一旁聊天儿。热闹而井然有序的小吃街和记忆里一个样,30年中改变了很多,又好似什么也没有变。

带着女儿来到一家亲戚开的烧卖店,多年没有见面,老板一眼认出了我。他询问我父母身体怎样,家里怎样。“挺好的,”我抬起头望向他,才发现他和记忆里的模样已经不同了。烧卖和油茶还是一样的味道,做饭的人却老了。

老家是真的回不去了。老家又好似一直在我身边。美食的味道,亲人的关怀,心中的期许,还和童年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