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炜华
“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孩子出了问题,家长的压力更大。”11月30日,记者采访许昌市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主任赫攀攀时,她告诉记者,她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就是看到孩子能正常地回归家庭和学校,“康复一个娃,幸福一个家,不外如是。”
很多人提起康复,就觉得康复是按摩、锻炼——这也是赫攀攀刚进入康复领域时,对康复的认识。“其实不是这样的。”赫攀攀告诉记者,康复是对患者身体和心灵全方位的关注,甚至包括对患者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注,“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人,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恢复他的生理功能,还要让他回归家庭和社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赫攀攀在儿康领域已经工作了近10年。她深知,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地为患儿服务,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恢复或提升功能。于是,她白天收治患儿、上门诊,晚上学习,还抽时间主动参加培训,先后获得韦氏幼儿智力量表实操证书、“VB-MAPP (VB-MAPP是一套国际公认的评估孩子的语言和行为能力的评估理论体系)评估助手”证书等一系列儿童康复专业技能证书,并不断将理论运用到临床,力争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曾经有一名7岁的患儿,刚找到赫攀攀治疗时,眼神对视时间短、情绪异常、语言表达欠缺。经过仔细评估,赫攀攀诊断该患儿患了孤独症。与患儿家长沟通时,赫攀攀敏锐地意识到,亲子交流的方式存在很大问题,家长常常用输入式语言与孩子对话,比如大人说:“这是××”,孩子学“这是××”,孩子缺少了主动输出和情绪发泄。
针对这种情况,在对孩子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赫攀攀及团队治疗师为家长布置了非常详细的作业:吃饭的时候,不要习惯性地把碗筷摆好,只摆碗,不拿筷;喝牛奶时,只给牛奶盒,不给吸管……诸如此类,让孩子自己表达需求,给孩子创造提要求、语言输出的机会。
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患儿从只能“鹦鹉学舌”进步到能简单主动提要求、说出简单的句子,孩子的情绪也变得稳定,眼神、安坐等情况也有了明显改善。
“近些年,儿童康复专业的内容有了很大变化。”赫攀攀告诉记者,近几年,儿童脑瘫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孤独症及心理行为问题等的发病率有所提升,所以在该科,收治的主要是0—14岁儿童脑瘫、脑损伤综合征、童年孤独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抽动症、遗传性代谢病、肌张力低下、发育迟缓、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构音障碍、异常姿势、小儿斜颈、形体异常(扁平足、含胸驼背、脊柱侧弯、xo型腿、走路内八字等)疾病的患儿。
对于这些孩子和家庭,赫攀攀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不易和艰辛。
“儿童康复和成人不同,成人康复是再学习的过程,而儿童康复是从无到有的习得,其过程的艰辛难以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孩子及家长的付出超乎我们常人的想象。”赫攀攀说,但是每次看到一些本来不会说话也不会叫“爸爸”“妈妈”的孩子,在坚持康复一段时间之后,会叫“爸爸”“妈妈”了,从一个字到词、到句子的表达,看到父母因孩子的进步而生出的喜悦,“会看着看着眼泪都要出来了。”
从事儿童康复多年,赫攀攀也遇到过挫折和瓶颈。
刚接触儿童康复时,赫攀攀看到一个孩子在治疗过程中大哭大叫,康复师问她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她说:“很心疼、很可怜他。”康复师的一句话,让赫攀攀铭记至今:“你现在可怜他,将来没有人可怜他。”
后来,每当在康复治疗中遇到瓶颈、遇到困难时,赫攀攀都会一遍遍地想起那句话,她的内心就会有无穷的力量:“我要尽我可能,去帮助他!”
成为科室主任后,赫攀攀将这股力量传递给团队的每一个人。她说,她要和团队一起,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让更多患儿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