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体验吧

把疫情当教材 做实验学科学

小记者科普公益行走进市新东街学校、魏都区实验学校、鄢陵县外国语小学等学校

踊跃地举手发言。

小记者向装有二氧化锰的烧瓶中加入过氧化氢,制作氧气。

聆听科学讲座。

学习防疫知识。

热情地鼓掌。

争先恐后地发言。

兴致勃勃地聆听。

本报讯 (记者 梁琼 文/图) 疫情发生后大家都戴上了口罩,口罩能过滤病毒吗?一些病人感染病毒后需要用呼吸机,它如何改善病人呼吸状况?近日,小记者科普公益行活动走进市新东街学校、魏都区实验学校、市健康路小学和平校区、鄢陵县外国语小学等学校。小记者们通过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学习防疫知识,探索科学奥秘,也得到了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谓收获满满。

科普实验课从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讲起。科普老师讲到了疫情中呼吸机的重要性,并通过生动的图片告诉大家,呼吸机能供给高于大气中所含的氧气量,以提高吸入氧气浓度,使呼吸窘迫的病人症状得以缓解。接着,老师抛出氧气从哪儿来的疑问,引导大家进入制氧环节。

“哇——”随着制氧成功,白烟升腾,被震惊了的小记者们顿时感受到了科学的神奇。

随后,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了不同类型的口罩,做了口罩过滤检测实验。当84消毒液遇到洁厕灵,氯气产生,再通过碘化钾试纸测试口罩过滤后氯气浓度的变化,小记者们亲自验证了“口罩对空气有一定的过滤作用”这一结论,十分开心。

最后,科学老师教给大家探索科学得八字箴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寄语大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多多发现身边科学,点亮心中的科学梦想。

“这次科学课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科学老师语言风趣幽默,孩子们通过有趣的实验学到了身边的科学知识。希望有更多这样的课程能够走近小记者,让孩子们受益。”魏都区实验学校教师闫凯歌说。

小记者通过观察碘化钾试纸的颜色变化验证氯气的浓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