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乐学堂

学会陪孩子“玩”(之四)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创造了一个术语——不含诱惑的深情,认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感情互动模式,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纳你,无条件全然的接纳、允许和爱,但不提任何条件和要求。父母对孩子说:“你就好好学习,别的什么都不用管,听我们的话,我们为你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你好”。我们正在给予的、经历的“爱”,很多不过是换取对方回报而开出的筹码,当我们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或是发现对方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人的时候,这份所谓的“爱”就会被打折,甚至于成为了一种控制和压力。真正的爱,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关心、照顾,更是精神层面的尊重、理解、支持、允许和接纳,是一种内在富足丰盈的分享和施与,是“不会诱惑的深情”。同样,我们对于孩子的爱,也是这种无条件的接纳与尊重,不以任何代价为交换去奖励孩子,去让孩子换取父母的爱。这份爱,与学习好坏无关,与孩子的表现如何无关。我们爱我们的孩子,只有一个理由:因为他(她)是我们的孩子。

假如你一天到晚很难和孩子在一起玩儿,你没时间和他玩,你也不会陪他玩,然后这个时候你就容易给孩子在物质方面满足他,给他买物质上东西去满足他。当你这样满足他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满足是由于你自身的内疚。你没有时间陪孩子玩,你自身内疚的产生,你就可能会主动去给孩子买东西。你主动给他买东西的时候,往往就是一种诱惑,而这种诱惑,最主要的因素是这种方式降低了你的内疚感;对孩子来讲,有些东西可能不需要或者他没想着要,而这些东西就刺激到了他一瞬间的享受,诱惑出了他的一些原本没有的想法和愿望。

不含敌意的坚决是最好的界限原则。在心理咨询师的经验里,对于孩子来说,是“创伤”还是恰到好处的挫折,只是程度的差别。这个不同点在于家长严厉地喊“不”,而另一个则是温柔地说“不”。或者说这个不同点在于一个是令人恐惧的禁止,另一个是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历。托马斯在《灵魂的黑夜》里说过:“当人们清楚地表达出愤怒的情感时,它就能为一个人和一种关系作出很大贡献;但是当愤怒被隐藏起来时,它的影响则正好相反。在我们有情绪的时候不是不能表达,只是不要让它沾染敌意的意味,同时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这些同样也在提醒我们要“学会表达情绪而不是带着情绪去表达”。当孩子提出一些过分要求或者做出一些父母无法接受的事情时,我们不是简单粗暴地制止,或者不耐烦地拒绝。这种矛盾不是“敌我矛盾”,而是“人民内部矛盾”,是可以温柔以待、善意解决的。我们要学会觉察到自己的情绪,要先去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回来平静地面对孩子,温柔而坚定地表达父母的意见。

有一些家长会一遍遍地向孩子强调自己是如何为了他们含辛茹苦,孩子虽在理智上明白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但是情感上却会对这种表达特别不满。因为父母的这种表达,让孩子觉得这份关爱带有诱惑和要挟的意味。

当父母觉得自己付出很多,但孩子却不领情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那个“初心”是什么?最有意思的就是,孩子的出生,我们从来没有问过他们的意见。现在,就可以回到最初想要孩子的那份初心,在怀孕过程中对孩子的无条件的爱……带着这份初心,再去回到和孩子的相处和玩耍,或许也会有更多美好的感受和体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