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陪伴至关重要。陪孩子玩耍、游戏,良好的互动,带给孩子丰富的生活体验,为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奠定良好的基础,更有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当孩子上学之后,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孩子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则是我们父母更加关注的话题了。
在陪伴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热爱学习、专心学习、提高效率,更好地完成作业,提高学习成绩。但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并非如此,孩子并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状态,比如会拖沓磨蹭、心不在焉,父母就忍不住着急上火、情绪暴躁,导致“不辅导学习时母慈子孝,一辅导学习就鸡飞狗跳”。这种情况,确实值得我们反思:如何更好地适应孩子的学习节奏、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陪伴和辅导孩子的学习?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知道孩子到底会不会喜欢学习,孩子为什么要去学习?孩子喜欢学习的推动力有哪些?
首先,孩子一开始都是喜欢学习的。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人类除了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这些基本生存的需要,还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心理需要,而在这两者之间,马斯洛后来又增加了一个认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所谓认知的需要,就是指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一种内在需求,成为我们不断努力学习的内在动机。我们一生都在不停地学习成长,当我们掌握了一门新知识、新技能的时候,我们也会迫不及待地去尝试运用,也会开心快乐好长时间。成人尚且如此,孩子更是如此。
回忆一下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的表现,都是争先恐后地回应老师,恨不得冲到老师面前回答问题,以期得到老师的表扬鼓励。回到家里,也会迫不及待地把幼儿园学到的各种新技能展示给父母,父母和孩子都会乐在其中,整个家庭氛围也会是其乐融融的。这种情况,通常会持续到小学低年级,到三年级时候,才会有所变化。为什么会在三年级出现分化,因为三年级的时候,学习的内容开始出现一定的难度,不仅仅是简单的背诵记忆,而是涉及到稍微深入的思维模式问题,需要更多的知识积累。而这个时候,就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困难时期,也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转折点。这个时期,就更需要父母的理解、支持和陪伴了。更为重要的是,在陪伴过程中,去分析影响孩子学习的困难点,分析孩子固有的思维模式局限和卡点,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度过难关,保持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学习好、表现好,得到老师、同学们的鼓励和认可,得到家长的满意和赞许。至于后来为什么不愿意学习了,或者痴迷上了其他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呢,往往就是因为孩子无法通过学习来继续树立信心,无法继续得到老师家长的鼓励和认可,然后不得已转向了其他方面,转向了那些能够带给他愉悦感、成就感的事情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