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如何影响孩子的人格?(之二)
七、对孩子的不耐烦,可能是父母人格不够独立。
辅导孩子作业,已经是现象学级的社会问题。孩子一遍三遍还不会,会激活父母的融合焦虑: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了阈值,警报响起,父母就会用“不耐烦”对待孩子。
耐烦的能力,几乎等于一个人的人格独立程度,因为一个人格足够独立的人,他跟他人在一起无论多长时间,都不会影响他的情绪,他还是他,不会那么急着用不耐烦把他人推开。
八、完美的父母,会制造有问题的孩子。
完美主义者的本质,是人格弱小。她们丝毫不能承受不完美、或者说某种缺憾带来的屈辱感,这种屈辱感会投射给孩子。六十分的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环境。
完美的母亲,会遏制孩子的创造力。母亲的“缺点”,是孩子创造力的来源。创造力,是孩子在幻想层面弥补母亲的不完美。如果母亲“完美了”,“Ta”就不需要创造了。
九、父母过于强调什么、就往往会事与愿违。
所以有个开玩笑的说法:医生的孩子容易生病,老师的孩子容易学习成绩不好。
父母过度强调什么的时候,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独立意志、回避屈从权威所导致的屈辱感,潜意识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努力。还有,父母的强调本身,可能是反向形成:有多鼓励,就有多反对。
比如一个母亲反复跟青春期的儿子说要多交朋友,可能是害怕孩子多交朋友后抛弃自己;更“巧妙”的地方还在于:是我说的要你去交朋友,如果你真的去了,也是我主动要你去的,我“被”抛弃的感觉会减弱。所以你对他交朋友的“鼓励”,就变成了他宅在家里的“陪你”。
十、对孩子的信任是健康的冒险。
信任是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人本主义的基本信念是:所有人都有自动朝符合主流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需要。比如遵纪守法、尽义务、爱人类等,如果有人不这样,那是因为他的这种倾向被打扰了。对孩子的不信任,本质上是父母对自己不信任。
他们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跌跌撞撞就到了现在这个样子,他们那些反社会的欲望没有被象征化或意识化,于是投射给孩子,就变成了这样的理念:孩子不被严格管教就会变成罪犯。或者,父母功成名就的动力,来自要摆脱早年非常糟糕的环境,他们就想当然认为,给孩子糟糕的环境才能让孩子努力。
他们不知道,早已时过境迁,那些被信任的孩子,一定会比“雪耻”的孩子,有更持久的战斗力,也更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十一、把孩子都当成心理学上的存在,这就是所谓心智化。
生物学的存在意味着,他们需要水、食物和空气;心理学的存在意味着,他们需要爱、信任、自由、独立和有一个自己可以说了算的人生。鲁迅说:“我从不忌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我们知道鲁迅是智慧而深沉的爱国者,他这样说是为了警醒国人。这句话改一改,就变成:我从来不忌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父母,这样说,是为了警醒父母。我这里说的父母不是我们的父母,而是作为父母的我们。父母跟孩子的美好关系,是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人的原因。
我无意声讨我们的父母,我只是希望我们自己在父母这个角色上,能够阻止家族甚至民族的创伤,向我们下一代传递。
精神分析的任务是:让所有孩子都不后悔来到这个世界。管教的尽头是放手,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且合作的个体,是每一位父母教育孩子的终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