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孩子,预防校园欺凌(之二)
作为家长和老师,如何及时发现孩子可能被欺凌,以尽早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摆脱困境?
孩子可能被欺凌时有以下这些信号:
衣服、书包、课本等有损坏痕迹;身上偶尔或经常出现小伤;很少提起同学;对学校的话题有所忌讳;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成绩突然下降,情绪恍惚;食欲不振,不爱说话。
1、不愿意上学了。
如果总是准时上学的孩子忽然出现无端想逃学或者是想装病请假的情况,家长们可要注意了,有可能不是因为孩子厌学,而是有可能在学校被人排挤、欺负了。
2、个人物品丢失或损失。
如果孩子的鞋子、文具、衣物等个人物品经常丢失或者破损,家长要留心。
3、身体伤痕。
身体出现伤痕是最直观的信号,如果孩子身体表面无缘无故出现瘀伤、抓伤等人为伤痕,有可能是遭遇过暴力伤害。
4、睡眠出现问题。
失眠、噩梦、尿床等问题也是孩子遭遇暴力侵害时可能出现的表现。
5、上厕所习惯改变。
孩子非要回家才上厕所?学校厕所很可能已经成为他在学校受到伤害的暴力场所。
6、自尊心受挫。
如果孩子经常回到家都带着伤心、沮丧情绪,很可能在学校受到言语诽谤等精神方面的伤害。遭遇校园暴力的孩子,可能会变得很依赖家长,并且变得孤僻、怕生,而且显得很没有自信。
如果发现孩子可能被欺凌,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以进一步了解详细情况:
用“妈妈看你最近有心事,是不是有话想和妈妈说”代替“你是不是被欺负了”;
用“被欺负不能怪你,不要自责,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好吗”代替“人家为什么欺负你”;
用“听说你被欺负,妈妈很自责,是我对你的关心不够,你能跟我说说什么时候开始的吗”代替“他们是怎么欺负你的”;
用“你愿意把事情说给我听,你很勇敢,接下来我会陪你解决这件事的,爸爸妈妈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代替“你怎么不早说”……
如何预防和面对校园欺凌?
帮助儿童正确理解“欺凌”的含义;教会儿童识别与应对欺凌;在面对儿童求助时应给予安慰、支持和建议;发现儿童的欺凌行为后立即制止;在与欺凌行为相关人员谈话时应采取分开谈话的方式,这一方面有助于保护儿童的隐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成年人收集到更加真实的信息。
学生的家长应与学生进行定期沟通交流,让孩子获得安全感与信任感,尤其在欺凌现象发生后,被欺凌者的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少孩子的厌学与心理恐惧。
学生应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积极学习有关欺凌的应对策略。
学生应认识到,欺凌是对人权的侵犯,是一种错误行为。当与同伴发生冲突时,不应采取欺凌行为,而应采取沟通、协商等方式解决矛盾;当看到欺凌现象发生时,应及时制止或干预,比如通过报告老师,请老师出面解决的方式来防止欺凌行为的恶化;当自己遭遇欺凌时,应采取相应策略使自己受到的负面影响减到最小,同时应积极取得学校、家庭等的支持和帮助。
愿我们一道,共同呵护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