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报道

“90后”园艺师 李府宁

专注“工匠精神” 成为优秀园艺师

本报记者 冯子建 文/图

经过切割、定型、打磨、防腐、雕刻等多种工序,最终成为古朴苍劲、造型别致的古桩蜡梅盆景,这就是古桩蜡梅制作技艺的独特魅力。如今,在古桩蜡梅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于发科名字命名的发科园林,有一位“90后”园艺师李府宁,他跟随于发科学习园艺和古桩蜡梅制作技艺,立志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园艺师。

22岁的李府宁是鄢陵县大马镇人,出生园林世家,父辈都是从事花木种植。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李府宁从小就喜欢花卉苗木,跟着父辈学习了不少园艺知识。后来,李府宁进入大学学习园林设计,2017年8月,大学没有毕业的李府宁,通过一位朋友介绍,来到发科园林学习园艺。

一开始,李府宁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在校学习的园艺知识已经够了,仅仅是缺乏实践锻炼。有一次,于发科让李府宁修剪盆景,眼高手低的他三下五除二就剪好了,没有注意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受到了于发科的严厉批评。从此,李府宁认识到园艺师的梦想不是轻轻松松实现的,必须要有“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勤学苦练,才能成为优秀的园艺师。

幸运的是,李府宁遇到了于发科这位好老师,一位从事园艺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园艺师。“于老师注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尤其是在拉枝、修剪、造型等方面的知识要点,他会反复讲解。修剪枝条,拉枝、吊枝、切口打磨等实践操作也是手把手教学,直到学员真正熟练掌握。”说起自己的老师,李府宁赞不绝口。

古桩蜡梅制作技艺是发科园林造型的杰出代表,该项技艺历史悠久,工艺考究。“育桩在整个制作技艺中十分重要。”李府宁说,鄢陵古桩蜡梅制作技艺主要分为育桩、嫁接、修剪、上盆4个步骤,育桩是基础工作。过去,古桩都是从湖北、湖南等野外挖掘;如今,古桩均为人工培育。古桩必须是同科同属、有一定亲本关系和亲和力的桩体,只有这样,蜡梅嫁接上去才能健康生长。

李府宁说,在25岁之前,他在发科园林学习园艺技术时,就会自觉地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以致用。“把技术学到家,有了真才实学,下一步我会考虑成立园艺公司,努力为我市园艺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说起未来的打算,李府宁幸福地憧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