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春秋楼

十个鸡蛋二斤盐

□吉兴甫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项中,前四项非常关键,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物品。柴、米、油、盐,可以说,人们的生活每天都离不开它们。而这四项中,盐又是至关重要的。

古时候,人们对盐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论述。盐,可谓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国之大宝,是维系人体和其他生命体内部机能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盐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从汉朝开始,国家就把盐列为严格管理的重要物资。国家专门开设了盐铁局,分管盐铁事务,主要职责就是对盐铁进行监管、调剂运营,向社会发布公告,禁止食盐私藏,禁止食盐贩卖,禁止食盐私运等。盐,到现在依然是国家严格管理和控制的重要物资。

说到盐,我猛然想到泮仙客写的《沁园春·咏盐》:“百味元尊,玉质霜姿,圣洁晶莹。望湘川闽粤,滩涂拥雪,芦淮清雅,池泽堆冰。卤井钻探,咸湖船采,煮海煎河烈日蒸。岩盐矿,蕴天公厚意,地母深情。蕃滋人老文明,觅行迹依稀载汗青。记蚩尤黄帝,固鹾争战,唐尧虞舜,就盬都城。孕育灵光,德侔于水,几许民生赖废兴。分身去,看功参大化,无色无形。”这首词精准地对盐的出处、用途等进行了描述,堪称绝妙。

在生活困难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靠养鸡、养鸭、养羊、养猪。日常生活中吃盐、买灯油等,全靠几只母鸡下蛋来换。我记得,当时我家养了五只老母鸡、两只羊、一头母猪。五只老母鸡中,一只黑母鸡,一只黄母鸡,一只九斤黄母鸡,两只灰母鸡。你还别小看这五只老母鸡,在我家最困难的时候,帮了相当大的忙。平时我们买盐、醋、油等全靠它们。

这五只老母鸡表现良好,我们家每天都能收两三个鸡蛋。那时,鸡下了蛋,家里人舍不得吃,攒起来,隔三岔五将鸡蛋拿到集市上卖,换点儿零花钱,用来买盐、煤油、肥皂,有时候给孩子买作业本、交学杂费等。

对这五只老母鸡,我印象特别深刻,包括它们下的蛋。哪只老母鸡下了什么颜色的蛋,我都记忆犹新。那只黑色的老母鸡,下蛋最频繁,且下的蛋个头儿最大,蛋皮是白色的。那只九斤黄母鸡个子最大,可下的蛋比较小,蛋皮是红色的。另外三只老母鸡下的蛋是土黄色的,蛋的个头儿都比九斤黄母鸡下的蛋个头儿大。每次去收蛋,看到黑母鸡下的白皮蛋时,我就想起那句戏词——黑鸡下了个白皮蛋。剧情是这样的:从前有个员外,家里有个小姐,小姐身边有个丫鬟。这丫鬟聪明伶俐,每天想方设法逗小姐开心,趁机讨赏钱。一天,丫鬟慌慌张张地跑来告诉小姐,说要告诉小姐一个好消息。小姐问什么好消息,急着听,丫鬟却支支吾吾不肯讲,意思是让小姐发赏钱。小姐没办法,就说丫鬟告诉她就有赏钱。接着,丫鬟告诉小姐,说黑鸡下了个白皮蛋。聪明伶俐的丫鬟又得到了赏钱。

我还给家里养的鸡、羊、猪编了个顺口溜:鸡下蛋,蛋生鸡,鸡蛋换盐。羊生羔,羔生羊,羊羔卖钱。猪下崽,崽下猪,一窝百元。

我们家兄弟姊妹六人,我排行老三,上有大的,下有小的,起承前启后的作用。1969年,大哥去外地当兵,从此家里的事与他没多大关系了。1971年,大姐出嫁,家里的大事也与她没多大关系了。因此,家务活大部分由我承担,我一下子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由于父亲是生产队队长,整日忙队里的事,顾不了家里的事。所以,拾柴、担水、卖红薯、卖鸡蛋……大大小小的活都落到了我肩上。记得有一次,家里没盐吃了,我拿了十个鸡蛋,怕鸡蛋磕了碰了,专门用纸盒托着,跑到县城的集市上去卖。

从我家到县城有四里路,一路上我都小心翼翼地。到集市后,我打开盒子,把鸡蛋摆在一边,等待买家。有人问,我就给人家介绍,这种白皮蛋是黑老母鸡下的,这种红皮蛋是九斤黄母鸡下的。我还告诉人家,俺家的鸡下的蛋营养好,炒熟后黄澄澄的,非常好吃。一个人听后,把我的鸡蛋全买了。然后,我拿着卖鸡蛋的钱,跑到供销社,买了二斤盐。回家的路上,遇上下雨,我怕盐被淋湿了,脱下衣服紧紧包住,自己却淋得湿漉漉的,像个落汤鸡。这十个鸡蛋换的二斤盐,解了我们家的燃眉之急。

人们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自从分田到户,家家户户自种自耕,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为缺盐少油发愁,不再为孩子们上不起学而发愁,那个靠鸡蛋换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成为非常时期一段难忘的记忆。

抚今追昔,口占一绝:岁月匆匆几十年,难忘拮据蛋换盐。农民足食国富庶,如今日子似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