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春秋楼

胡 杨 赞 歌

□张金锋

来到新疆开展援疆工作已近两年,今年国庆期间,才终于有机会奔赴那场渇慕许久的胡杨林之约。渐渐驶离白雪皑皑的天山,从远处看更能感受到山之巍峨,偶尔有点点鸟儿在蓝天白云和雪山之间飞过,让人有无限遐想。几千年来多少人伴随着骆驼铃声在这空旷荒凉的原野中缓缓而行?

伊吾胡杨林是中国境内分布最为集中的胡杨林之一。到达景区,姿态万千的胡杨树映入眼帘:有的只剩矮矮的树干和硕大的根暴露在地面,有的则枝繁叶茂,还有的从老干中抽出几根新条;有的树干须数人合抱,巨大的根系占据了整个小山头或沙丘;有的胡杨还算挺直,绝大部分是苍劲斑驳,蜿蜒交错;有的胡杨已是金灿夺目,有的还是绿叶新枝。它们静静地在那里,或俯视向地,或侧卧看山,或耸立问天,如同在向大地和天空诉说着什么。站在弓背山上,看那苍茫的戈壁上,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雪峰,也只有这里是绚烂的海洋,金灿灿的,犹如走进金色的童话世界。

流连于此,我不仅为胡杨独特的风姿所折服,还为它在这恶劣的环境中依然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叹服,真正为那“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而惊叹 。放眼四野,思绪万千,我时而感受到生命的悲怆,时而感叹时间的沧桑,时而感触到心灵的震撼。

在这古丝绸之路北麓,遥想千年以来多少各国商旅在这绿洲之地,胡杨树下开怀畅饮,大概只有这些千年胡杨才能依稀记得那些杯觥交错中的时光,如同在那蔚蓝的天空下,一轮皓月当空,才能唤醒这孤独千年的胡杨的记忆。

畅想秦汉之际,戍边屯垦,汉武帝在《西极天马歌》中写道:“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在汉朝,我们已经与中亚进行商品贸易。怀想大唐古城,灿烂辉煌,李白在《僧伽歌》中写道:“真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与我论三车。问言诵咒几千遍,口道恒河沙复沙。此僧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和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状况。重温兵团精神,忠诚壮歌,“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这是“兵团人”对祖国无限忠诚的最好写照。

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赋予了万物各种含义。人们赞美胡杨,是因为胡杨生活在最恶劣、最艰苦的地方,有如这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这不正是胡杨精神吗?在这恶劣的环境中,为什么胡杨能够生存下来?参天之木必有根,怀山之水必有源。那是因为胡杨的根深深地扎入这大地之中。只要胡杨的根在,就能抽出新枝。而这种胡杨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国家的精神、时代的精神。

作为一名“援疆人”,一名教育工作者,两年前我怀揣教育初心,离开城市、离开家人,来到这天山脚下,来到一群陌生但同样可爱的孩子们中间。条件固然艰苦,同样是当“孩子王”,但我坚信,这里更需要文化和科技的种子,这片土地更需要文明和科技的滋养。而一茬茬的“援疆人”,就是这样秉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甘以一腔热血,换来边彊的稳定和发展。

蓝天下,胡杨挺立,而我心愈加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