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春秋楼

西湖·小西湖

□田志远

白居易诗《春题湖上》,有一名句“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让白老先生勾留的,一半是西湖,另一半是什么?不得而知。假如此句用在我身上,我会明确地道出:另一半依然是个西湖,那就是我家乡许昌的“小西湖”。

在中国,诸多地方都有西湖,有“天下西湖三十六”之说。据统计,如今尚存30个,我曾游历过的在10个左右。对我而言,有两个使我不能忘却,其一,杭州西湖。如今,我卜居杭城已有13年,与西湖已不算新交,其间,常围西湖快步,或岸边、或船上,赏山赏水赏嫦娥,早已熟悉了这里的风声雨声蚊子声。久享盛名的西子湖曾是白居易、苏轼、林逋等人物之诗游旧地,岂稀罕我一介草民浅浅之言?但是,若我湖边散步时,每听杭人那混入了中原人简约而达意的语句和音韵的杭州官话,细品靖康之变后由中原带来的语音如今仍在杭城杂用,心中的自豪感会莫名出现。如偶遇操着浓厚中原口音尤其是来自莲城之人,定会喜上眉梢,顾不得羞涩,即刻迎上与其搭讪,唠一些两地间饮食男女之事, 以求得故乡音讯。其二:许昌小西湖。许昌是我的出生地,这里的草木、寒暑、世俗、城河、湖水,甚或一丝一缕,一饮一啜早已融入我的血肉中。特别是童年的烙印,就像春蚕作茧,紧紧地裹挟着我的身躯,乡音及7岁前就定型的味觉,就像身上的文饰,经历风雨依然永附于身。

《永乐大典》载:天下西湖三十六,许州西湖在其中。许昌小西湖与杭州西子湖之名同出苏东坡之语。他曾在杭州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给西湖留了“西子湖”的别名;他又在许州说“西湖虽小亦西子”,给许昌西湖留下了“小西湖”之称谓。许都、杭城的西湖都以植有莲花著称,当然,映在湖中的是同一个月亮。如果说杭州西子湖是“林下之风”,那么许昌小西湖就是“闺房之秀”,小西湖比西子湖玲珑、精巧。

值得注意的是,两湖中一个有苏堤(杭州),一个有苏堤桥(许昌);还有,两湖岸上都有同为“雷锋(峰)”的建筑,一座是坐落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的雷峰塔,它下面压着“白娘子”,秋瑾曾用头猛撞塔壁,以表达妇女要翻身之决心;一座是屹立于小西湖东岸的雷锋塑像,他的“为人民服务”精神永远流传。

每座城市都离不开水。 许昌城得益于陉山之泉的蓄与聚,如今又有南水北调的融入,更具莲城之美。小西湖南北与护城河相连,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常有妇人在护城河或小西湖洗涤衣物。夏季,白天这里是少年玩水之地;傍晚则是成年男人的天地;天黑后,中年妇女也会大声将男人喝出,入水浣洗。记得当初我年少衣衫薄,适逢5月下旬刮热干风,疯玩大半天的我早已口干舌燥,火辣辣的太阳将它那用之不竭的光线直射于我,不用摸口袋也知没有半分钱。好在我在小西湖西岸, 望着微微流动的湖水,本能驱使我将双手十指交叉,形成银锭状,汲湖中水解渴。那时的湖水清澈见底,入口爽得很,决不次于当时的“大楼冰糕”和后来的“银梅可乐”,使我感受到生命之源的珍贵……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之情愫, 离故乡越远、越久,体会越深。这辈子,我所生存之地与两个西湖相关联,这是机遇巧合,还是命中注定?

无论如何,我爱这两个湖,同时,希望这两个湖也爱我!